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由此可以推知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
消费水平农村8.9%
城镇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农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C.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D.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已赶超城镇
2 .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2019-10-07更新 | 612次组卷 | 33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车胤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李新(1890—2004年)在他的回忆中说,“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800元以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
B.价格双轨制导致价格混乱
C.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D.商品定价普遍由市场决定
4 .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凤阳地多不打粮,女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新娘进凤阳。”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①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1957~1976年),我党在两个问题上一再失误,试问这两个问题是什么?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③中国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④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提示: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2019-09-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练习历史试题
5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②③
2019-09-1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练习历史试题
6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
①包产到组
②包产到户
③集体经营
④休养生息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019-09-1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练习历史试题
7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盛行一些民谣:“春风吹,暖心间,责任制,大包干,真是一副好灵丹。”“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干一年,吃饱饭,干二年,产量翻,干三年,搬穷山。”这反映出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改革符合我国的实际
C.浮夸风继续严重泛滥
D.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8 .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说明
A.农民对改革持续性的担忧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2019-08-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1953~1958~1963~1966~1971~1976~1981~
1957年1962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
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9.1%17.9%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诚然,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新建城市新建城镇
19791849518.962162361
19862636624.5234710718
19953517429.0464017532

——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019-07-1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