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材料一:“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又提供了资本,实现了农业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是一场土地制度的大变革,即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转变为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雇佣剥削,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机器的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
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圈地运动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但强制性的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进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农业生产总量,并减少可能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和市场份额。                                                              ——钱乘旦、杨豫《世界现代化进程》
苏联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它为工业化作出了哪些贡献?及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材料三: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业经济束缚落后的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的问题特别严重。由于中国工业化战略启动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约60美元,在这种低水平状况下,只有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背景分析》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较以往显著区别有:一是把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政策措施与工业化脱钩,从产业结构发展层面考虑,要求工农业协调发展。二是改革前侧重讲农业对工业的支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中国共产党对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依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的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上述问题,对你有何启示?
2016-11-18更新 | 8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西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5月考试历史卷
2 .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
3 .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报刊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不容开历史倒车》

A.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开始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