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8 道试题
1 . 某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它属于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它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D.它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2020-06-2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上而下推行B.体制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C.乡镇企业的兴起推动农村产权改革D.市场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 .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这说明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己明确B.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C.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已完全被打破D.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异常的艰难
4 . 一个大的历史概念往往包含了若干小的历史概念,而小的历史概念之中又包含着更加具体的历史事实或者历史概念,由此形成了历史概念的不同层次结构。下列选项中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战略反攻--平型关大捷
C.三大改造--公私合营--大跃进运动D.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
2020-06-1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运用改革开放时期的史实,对“制度安排”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个或多个因素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因素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0-06-17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2016届高三卷中卷大联考(三)文综历史试题
6 . 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了农民利益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2020-06-14更新 | 14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1届甘肃省民勤一中高三高考预测历史卷
7 . 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六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
A.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B.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
C.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8 . 据统计,1981年与1952年相比,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倍。1981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比1952年提高1倍多。这一事实表明
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B.计划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
C.经济政策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D.中国政府成功抑制了物价
9 . 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类产量超过1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这推动了
A.所有制结构多元化B.国家经济职能的调整
C.全国统一市场形成D.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简称《济贫法》,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的普遍贫困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1834年,英国又颁行《济贫法修正案》,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的救济,对于申请救济的贫困劳工要求他们必须入住济贫院,并从事教区安排的工作以获得救济。这就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社会的济贫制度,不但明确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有工作能力的人不能享受济贫院之外的救助,接受救济的穷人的生活标准必须低于自立劳动者的生活标准,而且建立了全国一致性的贫民处置方法,并向每一位居民土地所有者征收济贫税。在此基础上,1847年,英国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统一监督各联合济贫区的工作,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监督地方事务,包括济贫工作。

——摘编自汪洪涛《英国济贫法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反贫困制度内核修复的启示》

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单位:%)

分组年份
19781980198319841985
500元以上0.01.611.918.222.3
300—500元2.411.534.538.639.8
200—300元15.025.332.929.225.6
150—200元17.627.113.19.47.9
150元以下65.034.57.64.64.4
合计100100100100100

——摘编自程承坪等《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英国进一步完善《济贫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1978—1985年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和现代中国处理贫困问题的异同。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