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 道试题
1 . 河南省长葛县石象公社大队会计李福成回忆说:“1979年之前,农村粮食亩产特别低,很多农民出工不出力。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后,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不出两年,小麦平均亩产就达到了350公斤。”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改变B.农业新生产技术的推广
C.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D.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废除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3 . 197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7:1,1983年下降到 1.82:1, 但1986年就达到了2.13:1, 此后一直呈上升趋势,到子1999年达到2.65:1,城乡关系呈现恶化趋势。据此可知(     
A.农村经济改革成效甚微B.农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
C.市场经济阻碍农业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2023-01-06更新 | 35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年时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工厂 237 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共计内迁工厂448 家,机料7.09万余吨,内迁技工人数1.2万余人。……到了1942年时,渝、川、康、湖、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尤其渝、川、湖最为密集。

——据陆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下面材料出自一位农民的日记。

1981年10月23日

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当晚,本组人员聚饮。

1985年5月10日

本村许多青年到城市里打工,有的去禹城市棉纺厂,有的去平原县造纸厂,有的还去了

深圳等南方沿海城市,那里有许多外国企业。听说技术很先进。有的回乡里,学人家自己办企业了。我也想出去闯闯。

1992年12月3日

孩子表哥从国营企业回家,说现在工厂叫公司了,厂长叫董事长,还入股分红。

1999年4月17日

早上 8 点,到禹城农机大世界,我花 5800元,买一台 18马力大轮“新湖”牌拖拉机。11点就到家了,别人见了,投来羡慕的眼光。

2005年12月22日

县里开人代会,电视直播,王县长承诺免费放电影、办图书馆等八件事。件件暖心。

2006年1月1日

国家对咱农民格外照顾,就连农业税都不交了,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

——摘编自:人民日报《农民日记见证乡村变迁(我的亲历)》


(2)指出日记中反映的农民身上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基于以上分析,谈谈你的认识。
2023-01-06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1952195819591961196219841990
产量16392200001700014750160004071243500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对深圳等地视察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大赛中,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大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流出。正因此,在全国其他地方大肆进行“招商引资”时,深圳却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摘编自《科技日报: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政策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地方政府打破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以及90年代深圳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内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了,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征购解决了。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这说明(     
A.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商品供需矛盾B.经济建设重在坚持人民自力更生原则
C.农村经济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2023-01-05更新 | 365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从初期的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得出我国人口迁移的某种趋势,并展开论述。(要求:信息源自材料,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12-29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仿真模拟历史试题(B)
9 . 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至今】阶段特征经济:①对内_____,对外_____
②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在城市实行___________,增强_____活力。③______确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2022-12-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九、十单元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史-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落幕,央视春晚已经陪伴大家度过了40年的除夕之夜。央视春晚40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央视春晚,主要呈现联欢晚会的原生态喜庆氛围,可视为破土和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的央视春晚不断探索和突破,融入时代特点和社会现象;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春晚展现出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更趋向成熟并逐渐转型和不断创新;而近十余年的央视春晚不断融入网络文化和科技元素,创新性增强,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

——摘编自芦猛、刘鸣筝《从央视春晚40年透视社会生活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央视春晚”这一主题,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