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l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从哪一年开始全面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根据上选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 .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农业(%)工业
轻工业(%)重工业(%)
1979年26.632.141.3
1980年27.234.338.5
1981年28.836.734.5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