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15年《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文章高频关键词表

关键词
50年代)
词频关键词
60年代)
词频关键词
70~80年代)
词频关键词
90~00年代)
词频关键词
11~15年代)
词频
工作75革命102社会51发展106社会34
社会主义61工作93劳动31社会103发展25
参加51社会主义92工作31建设71男女平等17
斗争43斗争87竞争24社会主义59性别14
婚姻40劳动78革命2452工作8
生产38群众71改革23事业38现实8
家属37解放6523工作36家庭7
解放36生产61社会主义22解放36事业7
政治34思想60问题21劳动35作用7
建设33建设53斗争20经济30和谐7

——摘编自李娜《人民日报》社论评价中妇女形象构建的文化分析


根据材料围绕《人民日报》妇女节社论评论文章高频关键词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12-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与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不同,乡里组织是政府强制在基层社会推行的,以地缘为特征构建的法定行政区划,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生于列强大肆入侵中国的艰难时代,清王朝处于最为没落的时候,孙中山带领全国的爱国青年掀起了这场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传统的封建帝制转换为较为先进的资产阶级专政。虽然这次革命没有成功,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摘编自《浅析辛亥革命》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更重要的是这一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摘编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 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简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革命”在经济体制方面实现的根本性变革。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等率领工农革命军向罗霄山脉进军,到达三湾村后,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篇章,探索并成功实践了井冈山道路。

——摘编自孙伟《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

材料二   197811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1731日,国务院批准湖北沙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沙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8410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9210月,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311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单独两孩"新政将全面启动,军队建设听中国共产党指挥、善谋打仗的新型司令机关,其它的改革涉及收入分配改革细则、新型城镇化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招考改革总体方案、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养老金并轨等。

——摘编自王东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分别是什么道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变化趋势。
2021-05-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把农耕看作对自然法则的臣服,认为人通过劳动可与自然及神的力量接触而不朽。随着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奴隶的普遍化,贬低劳动的观念产生,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贬斥尤为明显。进入中世纪,劳动被视为上帝对人的惩罚,神学家们视劳动为人类抵御欲望诱惑、实现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至近代,思想家们开始深入思考劳动之于人的积极意义。如狄德罗指出劳动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卢梭认为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中增加一门手工艺课十分必要等。亚当·斯密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系统地阐释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方式,人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现自身的本质。——摘编自付长珍王成峰《从生产自身到发展自身

——西方劳动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轻视劳动,劳动者地位低下,但同时又重民本,倡勤劳。新文化运动中“劳工神圣”思潮促进了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唯物史观及劳动价值论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劳动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和阶级划分,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初期,平均主的分配方式被破除,“勤劳致富”成为主流劳动价值观。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劳动观念变迁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现代主流劳动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6 . 有学者说,棉花产业为“工业史上无可比拟的奇观”,要比研究“战争与王朝”更值得“让学者们费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棉花历史大事记十二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开始种植棉花;1125年,十字军东侵后原棉进口到西欧。

十四世纪,棉花已经在中国广泛种植;1375年前后,德意志南部棉花产业形成。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印度东印度公司成立;1607年,英国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

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贩卖到了美洲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1760年,英国出口的棉布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18世纪末比例增加到三分之二。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至1815年,约1.5亿英镑的棉纺织品出口。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棉花价格暴政,引发全球性恐慌。

1920年,日本进口棉花超过10亿磅,主要从印度和美国进口。

二十世纪60年代,大多数原棉出自亚洲和苏联。

二十世纪末,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业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


请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的历史大事记,提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1978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分田承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4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底,党的十四大召开。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我国改革的三个阶段(不能照抄原文),并分析影响改革历程的原因。

材料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俄共八大党纲》(1918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影响》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苏联(俄)历史上三次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苏两国改革不同结局及主要原因。
8 .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记者马修斯发表的一篇中国工厂观察记。他说:“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日本驻香港记者松永二日也对中国企业的落后感到惊讶,他举例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二   今日国企与老国企不同,已发生质变: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今日国企90%以上实行股份制,还有外资介入。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近上缴,也是微乎其微。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权,不受国家约束。

——摘编自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当时存在的不足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今日国企非昔日国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国企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