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一二月十八日)

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改革开放还要讲,不要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闭关自守不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一一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4-2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近代化】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时间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18601911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1911191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19141928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19281949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19491976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1978年以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分析这二个阶段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因素有哪些。
(2)有人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2024-04-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是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在其制定时的主要争论之一,是遵循旧例要求企业强制注册,还是允许企业自愿注册。当时的全国人大法制部门采纳国际通行做法,最终确定了商标“自愿注册”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     
A.适应了经济体制变革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推动了城市对外开放D.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2024-03-29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统一分配。2002年3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一变化(     
A.保障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D.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80年,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成都电线厂等5家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将原来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由在成本中列支的职工工资改在企业留利中支付,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同企业留利挂钩。这一改革(     
A.表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B.受国际经济影响比较大
C.主旨是增强企业的活力D.利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
2024-02-08更新 | 4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建国初成立的供销社足唯-的商业流通系统,几十年的“统购统销”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广受欢迎。但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闲难,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580万名员工中将近一半下岗、内退。这-变化缘于(     
A.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B.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C.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3-11-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根据所学知识,影响下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示意图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
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9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图1和图2分别是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和198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的宣传海报。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