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A.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在1978年前,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性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改革循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之风再度兴起,这一次改革是从国有企业开始的,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发展,1981年国家基本消除了财政赤字,……1983年进行了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全国共有121个省辖市511个县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下一轮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经济中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3 . 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3卷(1988年5月1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9-03-26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1997年,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说明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英国企改革的共同影响。
5 . 1984年11月1日这一天,深圳大大小小的粮店贴出告示:“从今日起,买粮不需凭粮本……这一天,深圳副食品全部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一切票证和国家对粮、油、肉、布等商品的补贴。”深圳取消票证的国内背景是
A.深圳被开辟为经济特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人民公社旧体制被废除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019-01-19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新时期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对国有企业改革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不断出台政策与措施推进与深化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材料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包括:

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材料一中“基本经验”具体指的是什么?党在新时期的改革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存在怎样的相似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按下方第①点的概括样式,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补充完整。(每点概括的字数不超过8个字。)①产权明晰、②、③、④。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指出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7 .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的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一年的经济增长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级的政府中”。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势在必行
B.政府的管理职能要进一步下移
C.需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全民经商潮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
2018-09-29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
A.“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B.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 . 1984年春天,福建省55位厂长和经理敢为天下先,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轰动全国。厂长和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南方谈话”解放人们的思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0 .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的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应该取消个体户”,“将物价权力收到省一级政府中,政界出现了经济特区发展过快,权力下放过多的质疑声音。这些言论
A.有利于纠正经济发展中的过热和混乱现象B.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阻力和挑战
C.说明政府应该减小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D.指出了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