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初,中央决定派习仲勋主政广东。197867月,他推动广东全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面对群众贫困问题,他主张最根本的还是要把生产搞上去,使经济繁荣起来,让外国人进来就看到社会主义的新气象。19794月,他向中央提出,利用广东毗邻港澳和重要侨乡的优势,建立“贸易合作区”,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视。邓小平要求广东大胆实验,创办“出口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经反复调研,习仲勋提出“出口特区”这一名称已不能满足特区发展,有必要改为“经济特区”,获得中央批准。此后,他还推动全国人大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总体性立法,授权广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登记等单行法规。习仲勋后来回忆主政广东经历时,称自己当时的心情“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能先走一步,惧的是担子很重,又没有经验,但“我们确信路是人走出来的”。

——据中共党史出版社《习仲勋主政广东》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仲勋为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仲勋主政广东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的城镇化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19781991年的缓慢推进、19922001年的由慢到快过渡、20022011年的快速推进、2012年至今的快速推进但速度放缓等阶段。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人增长到8.13亿人,约占同期世界新增城镇人口的26%,对世界城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城镇化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了从低水平到全覆盖、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的转型,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红键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历程、启示与展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960~1965年城镇化率出现明显波动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2024-04-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2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用史实予以说明。
2024-04-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四川自贡·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就业压力,197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会议,指出“各地根据当地市场需要,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1980年,中央明确提出劳动者可以自愿组织就业、自谋职业,个体经济发展迅速,雇佣劳动关系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198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对雇工数量作了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随之这一政策写入宪法。1984年至1988年,受政策日益明朗的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一波发展的小高峰。1984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第一波下海潮。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利用“价格双轨制”,倒买倒卖,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摘自侯恩宾《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1984年个体、私营经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79—1984年个体、私营经济改革加以简评。
2023-12-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自贡市普高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试题
6 .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2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七、八十年的时间,城市化率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批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起了先锋作用,但传统老城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东部和西部的一些工业城镇有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1860年,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人员开始涌入英国。但是,随着英国城市迅速的发展逐渐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城市病”问题日益突显。富人区的富丽堂皇、幽雅舒适和贫民区的拥挤不堪、臭气熏天形成鲜明的对照。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对于工人居住区来说,猩红热、伤寒和霍乱经常发生,危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改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苏州太仓市的农民采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农村工业化、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即“苏南模式”。1996年,太仓市的乡镇企业又打破了“集体经营”“行政推动”等传统框架,逐渐形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三足鼎立”之势。乡镇企业转制后所有制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促进了多种经济的共同发展,带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了解决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现状,太仓市有意识地在小城镇开辟一批工业小区,搞好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

——改编自孟秀红《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南乡镇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关于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