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核心特征内涵
1978-1992市场化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3-2002城市化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国际化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义乌模式”为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吴友富把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为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刘明认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一般性概括的核心要素为“一个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转型时期的中国;一个稳定发展、渐进复兴的中国;一个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一个致力于文明交融、和谐共处的中国;一个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中国”。黄何辉在论述大众传播影响国家形象的建构时,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社会、环境、人权、医疗、精神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形象的定位。

——摘编自罗业云《数字媒体时代世博会的视觉表达》


上述材料为世博会国家形象定位的讨论。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形象进行说明,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国家形象,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10-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泰雅实验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国外著作传入中国的概况
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始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名著《几何原本》,至1606年共译出《几何原本》前六卷。
1841年林则徐委托袁德辉根据1836年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成《四洲志》,是第一部介绍西方各国地理知识的译著。
1896年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经济学名著《原富》(《国富论》)。
1898年上海同文书局出版卢梭著《社会契约论》的第一个中译本《民约通义》,宾告了卢梭学说在晚清传播过程中译本时期的开始。
1899年王寿昌口述、林纡执笔翻译出版小仲马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
1913年清末魏易翻译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由正蒙印书局出版。
1919年马君武从1902年开始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至1919年才正式出版。
1920年陈望道根据日译本和英译本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印刷出版,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
1929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万有文库》,包含《汉译世界名著初集》一百种和《汉译世界名著二集》一百五十种。
1942年梅益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知书店支持下,于1942年翻译出版了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73年李启斌翻译哥白尼著《天体运行论》,内容包括《天体运行论》六卷集的序言和第一卷。
1981年
至今
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近850种。

——摘编自赵稀方《翻译与现代中国》等


从材料中概括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8-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8月阶段考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出现对中国改革开放路线能否继续坚持的质疑。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

一、“东进”开发建设浦东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重振上海的道路,并组织全市城建方面专家学者,先后召开两次“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198412月,上海市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联合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正式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提出上海的城市和工业布局“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

二、中央与地方的有效互动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发浦东的构想。经过上海市委多次汇报和中央调研,19906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54日报送的《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强调开发和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一定要切实办好。

三、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落地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按照“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举全市之力推进渊东开发开放,使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摘编自侯桂芳《两次调研后,浦东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结合材料,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改革开放”概念的演变]

材料   “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政治符号,既是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忆,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象征。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正式提到“实行开放政策”这一概念。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改革”与“开放”概念最早并列在一起。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

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这是党的文献中最早完整提出“改革开放”的表述。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表述。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标志着“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

1993年12月,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大政策,是一个伟大的试验”。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话语建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2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T8联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压轴(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符跃鑫、陈影影等《19852010年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时空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并作简要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2023-05-10更新 | 178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外交的重大事件(节选)

阶段

事件

20世纪

50年代

1950年,中苏互派体育代表团访问
1956年,南斯拉夫国家足球队赴华访问
1958年,国际奥委会无视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保留台湾地区的资格,中国退出国际奥委会

20世纪

60年代

1961年,中国向柬埔寨提供体育援助
1963年,中国派团参加了在雅加达举办的新兴力量运动会

20世纪

70年代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3年,在北京举办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合法权利

20世纪

八九十年代

1984年,中国代表团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1989年,中国已经加入74个国际体育组织和38个亚洲体育组织
1995年,在天津举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21世纪

2008年,圆满举办第29届奥运会
2016年,承办了“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

——摘编自高应洁《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体育外交”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3-24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出于倭寇侵扰、流亡海外敌对势力威胁,以及海防建设不完善等因素,虽实施海禁但不完全禁止国人正常的海上生产活动,为维护沿海秩序和社会安宁,还组建海军近海巡航,保护海上经贸活动正常开展。明中后期,平息海寇后,允许中国商民出洋,又在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清初,应对抗清势力实施“禁海”“迁海”政策,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虽出于海防的需要颁布“南洋禁海令”,但没有限制东洋和西洋贸易。清政府虽宣布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但事实上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并未禁止外商,华人也可出海贸易。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伴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通商口岸开放,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一度出现了贸易量下滑的局面。从19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产品的贸易额迅速增加。甲午战争后民用机器设备大量涌入中国,并深入内地。

——摘编自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层面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也不排斥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民间贸易;1972年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加,尤其是工业机器设备;1979年,伴随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将包括大部分武器装备技术在内的尖端科技对中国开放,这种局面持续到1991年前后;其后,西方再次对华实施高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禁运。2001年中国加入WTO,通过国际深度合作以升级产业结构;2009年后中国逐渐成为智能科技、通讯技术、先进军事装备的出口国。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明初到清初的对外贸易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与晚清相比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2023-04-13更新 | 30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届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转变,国家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丰富,工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由1980年的75.8万个增加到756.4万个。国家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出口贸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摘编自刘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