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两极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欧几乎断绝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贸易往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西欧间以石油换技术为主要特点的贸易才迅速发展起来。这引起了美国的恐慌。美国认为,苏联人进行的石油倾销,会使西方国家的国防和工业渐渐依赖苏联石油,这“或许比军事威胁更危险”。1962年初,美国国会提出修正案,对苏联战略物资进行出口管制。其次,美国歪曲《北大西洋公约》中加强集团内部贸易合作的条款,赋予北约以经济冷战职能。1962年11月,北约组织理事会通过秘密决议,正式拉开了北约对苏联进行输油钢管禁运的序幕。禁运实施后,苏联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从12.8%下降到8.9%,但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仍继续大量进口苏联石油,且呈连年增长之势。美国企图统一西方贸易管制立场,加强其在东西方贸易管制中领导地位的美梦破灭了。在这种情况下,1966年美国宣布取消禁运。1962年对苏联进行的输油钢管禁运成为北约史上唯一付诸实施的一次禁运。

——据李新华、魏建国《美国与北约对苏联的输油钢管禁运》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约对苏联实行禁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推动的北约禁运无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等国丧失大片领土。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向以色列主动出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向美国紧急求援,美国向以色列运送大量军火。苏联停止向阿拉伯国家补充武器装备。10月19日,以军到达苏伊士运河西岸,切断了埃军的补给线。10月22,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案》,呼吁交战双方就地停火。最后,联合国决定派出常任理事国以外的联合国紧急部队去中东监督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此收场。

——摘编自顾关福主编《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

材料二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首先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实行石油禁运,随后,石油禁运扩大到了所有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此举令美国政府猝不及防,尼克松表示,“我们正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危机。”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加大能源供应,其中包括大量使用煤、国内石油增产、扩大国外(加拿大和委内瑞拉)进口等;另一方面减少能源需求与消费,包括家庭和商业领域。成立联邦能源署,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制订能源计划的开始。

——摘编自钟宪章《1973年冬尼克松政府能源应急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各种力量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立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四次中东战争产生的重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50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面是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名为《欧洲赌注》的漫画。画面上方有四匹瘦弱的欧洲赛马,画面近处,一匹身披美国国旗的标有“马歇尔计划”的强健赛马正被牵进场内,马的右侧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与苏联外交部部长莫洛托夫(手持望远镜者)和斯大林(倒转头看马嘴者)一起在查看赛马的牙齿。该漫画揭示了(       

A.美苏两国民众文化需求不同B.西欧联合抵制苏联的影响
C.美苏之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D.冷战背景下欧洲裂痕加剧
2023-12-15更新 | 299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河南)-2024年1月“九省联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2年,好莱坞影星吉恩·凯利(GeneKelly)主演的音乐剧《雨中曲》,其背景设置在了美国繁荣的社会环境中,街道两边是摆放了各种各样商品的店铺,宽敞明亮的家中有多功能的现代家电。一位苏联女士观影后曾表示:她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看到主角用按钮而不是火柴加热晚餐时的震惊。这类作品输出的主要目的是(     
A.展示美国实力B.传播意识形态C.讽刺苏联落后D.提倡科技革命
6 . 如图为1987年发表的题为《和平留给你我的机会稍纵即逝》的时政漫画。漫画左边的跛脚鸭是美国总统里根,右边的跛脚鸭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他们刚刚签署完《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戈尔巴乔夫头上出现一把匕首,持匕首的右臂所戴红色袖章上写着“老近卫军”。漫画旨在说明

A.冷战背景下的和平具有脆弱性B.苏联国内的保守势力反对改革
C.苏联战略收缩缓和了美苏关系D.在核军备竞赛中美苏势均力敌
2022-05-27更新 | 464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南极洲在迎来了人类的脚步后,因其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神秘的探险圣地和理想的科研场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迎来了人类新的争端。在20世纪前半期,南极洲始终处于各国对其领土主权要求的争端中。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际惯例,都不能对南极洲主权的特殊情况做出解释。尤其在美苏两极格局的世界形势下,两国在南极洲的对抗性竞争行为,加之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正在把南极洲变成一个国际竞争的新舞台,令人不寒而栗,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解决南极领土争端便提上了日程。经过激烈的多轮谈判,1959121日,南极会议各国签署了《南极条约》,1961年正式生效。《南极条约》的签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倡导的冻结主权,搁置争议,发展科考,维护和平,使南极的争端暂告结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南极洲的和平利用与科考发展的机会,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摘编自胡德坤、唐静瑶《南极领土争端与<南极条约>的缔结》


(1)根据材料,概括《南极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极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2021-05-10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仿真模拟(四)文综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初期,美国重点防止苏联向西欧和日本渗透,忙于西欧的重建,对于伊朗的援助要求,美国并没有按照杜鲁门主义给予大量援助。苏联支持的伊朗人民党空前活跃,伊朗人民支持政府对英伊石油公司采取强硬立场。1949年摩萨台政府上台,并对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英国采取了敌对手段企图推翻摩萨台政府,英国与伊朗的争执加剧了石油市场的动荡。杜鲁门政府认为摩萨台政府是人民党的替代者,支持伊朗的石油国有化并反对英国推翻摩萨台政府,条件是伊朗做出合理补偿。……但伊朗民族主义的高涨,杜鲁门政府的努力化为泡影。1953年艾森豪威尔执政,反共的麦卡锡主义肆虐美国。英国的禁运等措施加剧伊朗国内危机,摩萨台政府将求援目标转向苏联。1952年8月,美国中情局联手伊朗国王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1954年,伊朗国王与美英等国成立国际石油财团,美国资本垄断了伊朗石油。

——摘编自程群《美国对伊朗摩萨台政府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伊朗摩萨台政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翻摩萨台政府的影响。
2024-02-2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盟友和竞争对手中寻找或培育新的共同利益、开拓新的合作议程以获得国际合作的领导地位,成为尼克松上台后的重要任务。1969年,尼克松开启了北约“应对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建立工怍,环境治理项目成为该委员会的核心项目。此外,尼克松将环境议题纳入了对苏的“缓和战略”中。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一反8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低迷,开启了“美国第二个环境时代”。1993年后,美国积极增加了对外环境援助,并以此显示其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表明其对国际社会的“负责态度”。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并确定今后的环境外交工作重点。而《京都议定书》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要求,美国随即提出了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做法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惰性。

——摘编自夏正伟等《克林顿政府的环境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政府实施环境外交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环境外交战略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还刻骨铭心之时,发动并无取胜把握的热战毕竟不是时机。在争夺东欧不断失败之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经过一番争执,最终选定了对苏发动“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原驻苏临时代办乔治·凯南曾注解说:“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如果对方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正动武”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美国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开始稳固西欧。

——摘编自刘笑盈《冷战的兴起与欧洲的重组》

材料二美苏争霸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攻苏守、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互有攻守而美攻多于守的3个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双方围绕着原子弹和氢弹展开争夺;1957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竞相研制和发展战略核武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军备竞赛进入了战略防御系统、宇宙空间军事化新时期。美国五角大楼每年近3000亿美元的军事预算中,有三分之二花在国外的防务上。苏联是以经济、军事援助为手段向第三世界渗透扩张的,每插入一国或地区都要耗费一定的代价。巨额军费开支,美国以前还可以通过贸易顺差来弥补,而后期贸易出现巨大逆差,财政赤字高,大国地位下降。

——摘编自司徒文《世界两极格局崩溃缘由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发动冷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稳固西欧”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