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两极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亚非拉民族独立与崛起的历史贯穿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时间线,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各民族国家独立浪潮风起云涌。以下是某社团小明同学从多元视角出发解读上述主题的学习成果。

视角一

材料一 “我(戴高乐)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

——摘编自戴高乐《希望回忆录》

注:《希望回忆录》是法国总统戴高乐退出政坛之后写成的回忆录,其回忆的内容主要针对冷战时期

材料二: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某殖民地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口口口 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1.材料一戴高乐所说的“那些地芳”最有可能包括的殖民地当指(     
A.巴西B.印度C.阿尔及利亚D.阿兹特克人国家
2.结合材料二“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的描述,口口口处当指殖民地
A.巴西B.印度C.阿尔及利亚D.阿兹特克人国家
3.材料二中“把火扑灭”的最终结果是英国
A.同意印巴分治B.允许成立国大党
C.废除食盐专卖D.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4.殖民者面对殖民地问题流露出“并不是随心所欲”“并无选择的余地”的情绪下列对这些情绪产生原因解释正确的是(双选)(     
A.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促使英法殖民当局主动认识自身殖民政策的危害进而改弦易辙
B.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得到了新兴独立国家的广泛支持
C.英法殖民当局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前,对调整殖民政策举棋不定
D.英法殖民活动耗费无数,引发国内反战呼声,国际形象严重受损,被迫改变自身困境

视角二

材料三:广大亚非拉国家,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都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他们是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前进的革命动力,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主要力量。

——节选自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四: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会穷国愈穷”。

——摘编自徐广文《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野》

5.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说广大亚非拉国家在崛起中还面临哪些问题或挑战?

视角三

小森同学认为除了以上两则视角,还应该考虑第三个视角:冷战时代的宏观视角。为此他找到了中美教科书中关手冷战史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做了如下的整理:

版本
标题名
中国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美国麦格劳一希尔版本《世界历史》
单元标题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六单元:走向全球文明,1945——至今
章节标题
27章:冷战和战后的变化,1945—197028章:现代西方世界,1970—至今
课标题(节)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节:冷战的发展
第1节:苏联的衰落
一级子目标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瓦解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的对峙压力下的苏联戈尔巴乔夫和改革
二级子目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华约北约、德国分裂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导条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军备竞赛、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和多米诺理论冷战强化冷战
终结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和麦格劳一希尔版本《世界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

6.除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东欧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等内容外,表格①处有关多极力量成长中的史实还应包括(双选)(     
A.柏林危机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C.欧共体成立与发展D.日本经济“起飞”
7.你如何理解“亚非拉崛起”的内容在两本教材冷战板块中表述的不同“待遇”?
2023-02-20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见下表:


变化情况

第一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世界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战略需要,根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划分了美苏的实力范围。由于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两极对抗为主要特征,因此又被称为两极格局。

第三次: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促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百度


围绕材料中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情况(任意一点或整体),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1-0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中、南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考文综试题
3 . 下表为美国1952财政年度经济援助计划情况(单位:美元)。据此可知(     

地图

技术合作

一般经济援助

总额

近东和非洲

36961000

3425900

71256000

南亚

9793000

66000000

75793000

东南亚和远东

34326000

264781000

299107000

美洲国家

18000000

1680632

19680632

A.政局动荡影响对拉美的援助规模B.美国以对外援助强化其盟友体系
C.美苏争霸重点转向争夺第三世界D.对外援助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4 .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冷战时期东南亚安全结构(       
时期主导力量安全结构安全态势演变方式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美、苏进入英、法撤出两极化阶段美苏幕后博弈突变
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美、苏两极安全结构美攻苏守渐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期美、苏两极安全结构苏攻美守渐变
A.因战争变得极不稳定B.突变和渐变交替出现
C.深受两极格局的影响D.受到区域大国的操弄
2024-03-10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级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美国专家统计的1946年4月苏联对外广播语言及福放时长表,它反映了(     

播出时间(分钟/天)

使用语言

345

英语(其中100分钟是专门针对北美的,55分钟是针对北美和英国的节目)

300

德语(75分钟是直接面向奥地利的听众的)

270

西班牙语(其中150分钟是对南美广播的)

95

汉语、法语、葡萄牙语

90

意大利语,土耳其语

75

芬兰语,罗马尼亚语

60

阿拉伯语,日语,彼西尼亚语,瑞典语

50

希腊语

45

捷克语,丹麦语,荷兰语,匈牙利语,挪威语等

30

阿尔巴尼亚语,孟加拉语,印度斯坦语,印尼马来语,韩语等

15

犹太语
A.冷战扩展到意识形态领域B.苏联建成全球传播机制
C.苏联重视提高国家软实力D.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货款
国别
法国荷兰南斯
拉夫
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
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1.0
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2023-06-14更新 | 4061次组卷 | 40卷引用:2023年高考湖北历史真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带来的重要影响(部分)。

类别表现
国际地位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丧失了主宰世界的中心地位
国家安全欧洲本身被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
殖民体系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非殖民化进程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世界殖民体系仅20年即土崩瓦解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等整理


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条与该方面所蕴含历史信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闸释。(要求:①写出所选方面和与其对应的史实;②阐释须包含所举史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对该史实的评价;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11-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一书的最后一编的部分目录,共三章,每一章有三节。

第四编   全球国际体系的嬗变(1945—2000年)

第10章

全球分裂

一、战后初期的全球国际体系
二、美苏冷战的爆发和两大阵营的形成
三、殖民帝国体系的衰落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11章

三个世界的博弈

一、美苏冷战
二、两极体系的弱化
三、全球国际经济体系的变迁

第12章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第10、11章的范围内列举两个与战后全球国际体系演进有关的史实,并分别说明其所属的相应章节。
(2)如果让你为第12章设计2个小节标题,谈谈你的设计并分别阐明理由。
9 . 下表是《美苏的核武器数量对比表》(1967—1969)
单位:枚
 1967年1月1968年9月1969年11月
美国
洲际弹道导弹105410541054
潜射弹道导弹576656656
轰炸机650565525
苏联
洲际弹道导弹5008751140
潜射弹道导弹100110185
轰炸机150150145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美苏对抗以核武器竞争为主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逐渐显现
C.大国争霸不均衡态势被逆转D.苏联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10 . 尼克松访华的报道

1972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下表列举的是当时部分媒体的报道

序号

内容

《日本经济新闻》在文章中指出:“尼克松总统和毛主席笑容可掬握手的一帧照片无疑是像雷电一样打在苏联首脑的心坎上。”

日本《读卖新闻》发文指出:“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已经具有作为拥有核战力的大国的发言权……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 事上从亚洲退却。”

意大利《天使报》指出:“(尼克松访华)是因为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仍然是苏联这个大国。”

《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既证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也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新地位。”

采用“从尼克松访华的新闻报道看 XXXX”的格式,从上述新闻报道中选定一个视角,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视角进行解读。

2023-01-12更新 | 21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