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在张居正研究中,尽管对其在神宗即位后的身份有不同的认识,有的称其为“政治家”,有的称其为“著名首辅”,有的称其为“改革家”,但在叙述其政绩时,大都不加辨析,以“改革”“改良”“中兴”等词来表述其行政特点……《中国人名大词典》认为张居正“在任时厉行革新。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田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把各项税收合而为一。用潘季驯浚治黄、淮。执政十年,成效卓著”……美国学者阿瑟·沃尔德隆认为张居正“并没有推出什么富有想象力的新政”,其在世时,“他所支持的防御和对外政策得到了继续。但是,这些政策依赖于他的特殊权力的支持……他没有能够重新改组机构,而只是利用个人权力控制住了他们。”

——摘自田澍《正德、嘉靖之际的政局剧变与明朝改革的轨迹》

(1)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执政时的主要作为。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选择张居正的一种身份及其对应观点予以评析。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2 . 1072年,诏“司农寺出常平粟十万石,赐南京、宿、毫、泗州,募饥人浚沟河”。沈括受命体举其事,并令其“相视开封府界以东,沿汴(河)官、私田,可以置斗门,引汴水淤溉处,以闻”。从中可知(     
A.社会救济与募役法相结合B.沈括反对推行王安石新法
C.城市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D.北宋运河工程发展较迅速
2024-03-22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北宋苏辙认为:“富民之家,取有余以贷不足。虽有倍称之息,而子本债,官不为理。偿还之日,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州县晏然处曲直之断,而民自相养,盖亦足矣。”苏辙的主张(     

A.促成基层市场繁荣B.与王安石变法方针相左
C.导致土地兼并严重D.强调国家干预民间借贷
2024-01-08更新 | 444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三家的游学区域都在扩大,从游学的核心区域来看,儒墨两家从集中走向分散,而法家却由分散逐渐集中到楚地、秦和三晋地区,且在地理位置上是接壤的。这体现了该时期(       
A.社会变革导致分裂动荡B.士人群体的崛起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统一趋势的加强
2024-01-02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鞅将李悝的《法经》在秦国公布、实施,并增加了连坐法——互相告发与同罪连坐。他还主张对轻罪用重刑,称为“以刑去刑”。商鞅这些举措(     
A.旨在增强国家统治的威慑力B.起到强化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C.体现出刑罚因人而异的特点D.表明律令儒家化已初具雏形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通过制定完整的法律来约束国民的行为。要求官吏“无宿治”,治理各县事务的方式要保持一致,大臣不许离开秦国去他国。强调民众要依靠耕战求得官爵。在基层实施什伍连坐制度,在军队中“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最终实现“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申不害相韩时强调“术”治,要求君主依照群臣的官职进行监督,大臣在其位要谋其政。强调“明君如身,臣如手……君操其柄,臣事其常”。君主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做到“独听、独视、独断”,这样臣下无法根据君主喜好投机,自身错误就会显现。申不害相韩十五年,无人犯韩。

——摘编自唐冰开、熊萌《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对比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商鞅与申不害主张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和申不害变法进行整体评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的部分主张

主张出处
“入令民以属农(从事农耕),出令民以计战(追求战功)”《商君书·算地》
“壹赏、壹刑、壹教。壶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壹:统一)《商君书·赏刑》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商君书·弱民》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行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
请选择材料中商鞅的某一主张,说明这一主张体现了商鞅的哪一思想,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进行评述。(要求:主张明确,评价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2023·江苏·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范仲淹认为“天生兆人,得王乃定”,又说,“故先王务公共、设百官而不敢独断者,惧一虑之失也;开言路、采群议而不敢偏听者,惧众心之离也。”由此可见,范仲淹主张(     
A.扩大文官的队伍B.治国应实行以礼入法
C.倾向于限制君权D.提高官僚体系的效率
2023-12-02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仿真模拟考(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末到北宋初五十多年时间里,教育逐渐衰退。学校教育流于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宋初荫补之制度充斥朝野。只要一族有显赫之人,即可显耀整个家族。从文献记载看,仁宗以前,州县兴学寥寥无几,到庆历时不仅诏令全国州县兴学,且规定各州“选部属官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充任。北宋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子监为主导、以中央太学为主体、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多层次官学系统。庆历改革主要是变原来先诗赋后策论为先策论后诗赋。熙丰改革时规定,诗赋及明经诸科罢而不用,专以经义策论试士。在太学内采用三舍法的升级制度,打破了科举对选士的垄断。著名的《春秋》大师孙复就是范仲淹一手栽培,同时又作为兴学时的名师被朝廷召到太学讲学;大思想家张载、石介也是在兴学之下成长起来的。熙宁八年颁发王安石撰的《三经新义》作为取士之准绳。三次兴学为解决宋初养士取士制度弊端进行了不少合理的改革,但结果并无多大逊色。

——摘编自金仁经《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12年1月5日,学贯中西、刚从德国留学归国不久的蔡元培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为实施国民教育,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国文、算数、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代替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封建教育宗旨,同时强调五育不可偏废。民国成立后颁布的癸丑学制明确宣布教育为男女共享的权利与义务,女学不别立系统,与男子同。但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很多仅停留在形式上。

——摘编自张延华《蔡元培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蔡元培兴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兴学与蔡元培教育改革成效有限的共同原因。
2023-07-17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