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王朝初期,带有鲜卑部落风气的内侍官与散落于各地的世袭牧官同掌国家畜牧。孝文帝即位后,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部分与拓跋氏亲近,久在北地的汉族士族,也被吸纳进牧官体系中。这一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北魏行至孝文帝时代,农业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孝文帝意图打击草原经济,北魏勋贵醉心汉化,北魏社会文化转型的现实体现。数量庞大的牧官队伍的成立,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推动北魏的发展,且在军事领域铸造了一支强大军队。北魏牧官之制,起身于国家体系粗糙之际,结束于官僚制度成熟之时,对隋唐盛世和国家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影响。

——摘编自马旭东《北魏牧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4-01-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结果
A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C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D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A.AB.BC.CD.D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3-12-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图一炎黄涿鹿之战(传说)                                                       图二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三春秋形势图                                                                             图四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材料三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2023-12-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孝文帝征书的主要目的是(       
A.标榜华夏正统地位B.传承鲜卑民族文化
C.提高官员文化素养D.寻求迁都理论支撑
6 . 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A.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B.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举步维艰
C.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D.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失当
7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     
A.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
C.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D.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
8 . 下列措施反映了(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鼓励与汉族通婚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玄宗改革D.王安石变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93年,北魏孝文帝就是否迁都洛阳与大臣们展开了讨论)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既还宫……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398~494年)都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共建都97年之久,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城取自汉语“平成”,因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故而以“平”命之。


通过研读,有同学认为应该迁都,有同学认为不该迁都。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是否有迁都的必要,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

——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


(2)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3)综合材料二和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