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金圆券时,金银外币被强制性地全面收兑,不仅退出货币领域,还被排除于商品流通领域。与此同时,厉行限价政策。19488月发行金圆券之初,曾宣布20亿元的发行限额,但是当月底便突破限额达到32亿余元,1948年年底为82亿余元。进入1949年之后,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全面失败,军政各费支出倍增,而各种税收反形锐减,收支差额益巨,钞券发行遂急剧膨胀,物资匮乏,物价愈涨,而金圆券贬值愈速。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的含义,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晚清四次改革运动的共同特点,用一句话提炼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失败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再度折戟”的经济因素。根据材料一、二、三,请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
2023-08-09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7月)
2 .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


(1)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受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什么?“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法结果如何?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摘自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3)据材料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4)据上述材料,谈一谈“求强”与“求富”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注意:回答本题时,不得照抄原文)
2020-02-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高宗即位之初,将亡国罪责由蔡京上潮至王安石,但是宋高宗与靖康时期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士大夫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尽相同。士大夫们反对王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已者取,异已者黜”。而高宗以为,王安石变法轻启边衅,导致蔡京、童贯连年攻打西夏、吐蕃,而后又与女真人订立海上之盟谋取燕云,彻底变乱了祖宗确立的和戎之法,最终导致靖康之难。

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子以激烈的批判,他们指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一是王安石新学“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王安石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思想理论根源。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撤销王安石的官学地位,代之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从而将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从儒家正统系列中排斥出来。

——摘编自李华瑞《为王安石及其变法正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靖康时期士大夫、宋高宗以及南宋理学家丑化王安石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性质与作用的认识。
4 . “求变”“求新”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熙宁五年(1072),市易法规定国家针对市场上的滞销货物,按规定向商贾贷款或赊货,并收取息金和牙钱,另收相当于利息10%的“市例钱”用于市易务开支。市易务的行人和牙人在官员约束下担当货物买卖工作,“契书金银抵当”“结保贷请”。客商如愿将货物卖给市易务,由行人、牙人共同公平议价;市上暂不需要的,予“收蓄转变”待时出售;客商愿与市易务中的其他货物折合交换,予以满足。市易务为了实现多赢利,强迫商户“必买于市易”。以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滞销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自身调节而消化。苏辙在《乞放市易欠钱状》中揭露,市易务白天“差人监逐”,夜晚“公行寄禁”,对欠户“得钱即放,无钱即禁,榜笞摔缚,何所不至”,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摘编自李方道《王安石变法:一次背离儒家核心思想的尝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态度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施市易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初年,官员恩荫甚滥,名目繁多。庆历三年,宋仁宗以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开始改革。范仲淹“端其本、澄其源”,限制官僚子弟荫补入仕的官阶与资格。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各州府军监皆立学,应举人必须在官学听读一定时日才能参加解试,改变隋唐及宋初以来只重视科举、而不重视学校教育的局面。进士科先试策论,后试诗赋,诸科减少贴经、墨义,增加大义的考试,科举取士人数大大增加,士人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出现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思潮⋯⋯“凡有善政异绩,典物务能革大弊,省钱谷数多,准事大小迁官升任,选人视此”……改革职田制度,“给其所未给,均其所未均,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豪节,督其善政”。但新法实施后,触犯了各级官僚的利益,污蔑范仲淹等人为“朋党”,为仁宗所忌,新政最终夭折。

——张希清《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一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认识。
2023-0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材料   官员和学者们的反对并不是由于阶级利益的原因,而是更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这个官僚化国家的统治惰性。同时变法也在既定体制内部产生了混乱与失衡。因此,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并未触动当时的根本制度,不过是已往做法的反驳,但还是引发了尖锐的朋党斗争,并且在后来几十年中愈演愈烈。1085年神宗去世,守旧派上台后立刻废除了新法。新旧两派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转变,在党争中新法带来的经济、军事利益于是付诸东流,而党争双方后来也均为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所吞没。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日本东洋史学先驱内藤湖南1920年代在京都大学讲课时,这样说道:“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家,都认为实行《周礼》毫无价值,而最近读了一些社会主义书籍的人,则对其实施的一些社会政策的做法表示欣赏。但两者都不符合事实。《周礼》中的政治,是根据当时的理想而制订的……应用《周礼》第一个失败者是王莽,第二个失败者是王安石。”他效仿王莽“托古改制”,依据《周礼》推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1)通过教材内容,评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和教材学思之窗,归纳王安石失败的原因。综上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2022-03-2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于制度创新》

材料二: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材料三: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四: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3)指出材料三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   (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   (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2)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021-05-06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改革被视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溃,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通变,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为不是。但其不达事理,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遂使天下霭然,丧其乐生之心,而君子为之一空。有才而无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起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

——摘编自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张居正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