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2 . 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免役法),是对当时实行的差役制度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吠亩。…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免役法是按户等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免役钱……而按原来政府的标准定出的户等都是很不准确的,这就给那些不法官吏在定户等中乘势弄权、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等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除了征收免役钱、助役钱之外,又多收二分所谓的免役宽剩钱,以备水旱灾荒年份之用。地方官吏为逮功请赏,原只规定征收20%的免役宽剩钱则接百分之四十、五十的比例征收…朝廷在实行免役法之后,又实行了保甲法。这使民户既纳了役钱,又要再服役。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原因和实质。
(2)据材料二概括免役法实施中的问题。
2019-09-2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是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保证了各个门类之内事权的相对集中,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材料二

两宋近三百年的历史证明,这些措施也确实达到了赵宋封建统治者所预期的“内外相维,上下相制”之目标。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再无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充分证实了宋代立国之策对于历史发展所起到的进步作用。

——李治安《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中央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治国之策的进步作用。

4 .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安史之乱后,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颜真卿、第五琦先后推行盐法改革,实行朝廷全面垄断盐业的“榷盐法”.该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收入,但管理机构和官吏的增设,导致经营管理费用的增加和腐败的滋生,增加了人民的用盐负担。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后,对榷盐法进行改革。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  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相关管理要员受中央直接领导.将原来官收、官运、官卖改成了官收、商运、商卖,官府负责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国家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  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刘晏运用行政、财政和商业等手段及措施,把食盐的专利权收归朝廷,增加了财政收入。

——摘编自赵志浩《评唐代刘晏对盐法的改革》


(1) 根据材料,概括刘晏对盐法的改革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推行盐法改革的背景。
2018-04-2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今欲以见在斗斛,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前钱斛就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凶物贵,然后出粜,所及不过城市游手之人。……从之。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李参青苗法被推广的积极影响。
(2)苏辙对青苗法持什么态度?他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360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017-08-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六中学2017年高三5月月考文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中期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总而言之,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白居易、元稹诗歌理论,基本上来自汉儒。《诗大序》(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中说,所谓诗,可以观盛衰,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关教化,移风易俗”,这是白居易、元稹诗歌的主要思想渊源。立足于儒家诗教理论,白居易全面否定以往突破儒家诗歌理论的诗歌创作,他把《诗经》以下一千多年的诗歌发展史描绘为一部“诗道崩坏”、每况愈下的历史,屈原、陶渊明、李白等人光照千古的诗作均因未直接描写时事、进行美刺劝惩而被加以贬抑……新乐府诗的创作不免会触动到权贵人士,因此在推展上并不顺利。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遭谤被贬,远谪江州,新乐府运动也因之受挫。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1)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唐中期新乐府运动对诗歌的改革方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乐府运动进行评价。

2017-05-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也可作为居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阎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按唐朝的法律,男女3岁以下为“黄”,15岁以下为“小”,20岁以下为“中”,男性居民21岁以上为“丁”,60岁为“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贱民没有资格编户,只能附籍于主家。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二
宋朝的户籍制度也不再将国民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中国少年国学院《盘点古代居住证管理办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原因。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日: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芝麻则芝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莆,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术,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速”的雄心壮志。
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
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发,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 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 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2)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
2016-12-12更新 | 10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