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毋庸讳言,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才将聚财富国强兵作为变法的最高目标。早在1058年时的知常州任上,他就曾在《万言书》中指出时弊的要害在于患在不知法度”“患在治财无道耳,认为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认为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不论王安石变法的个人动机如何高尚,如何敬业和努力,新法在形式上无论多么完善,等等,都会因为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至多只能达成一些具体的短期目标,比如聚财、缓和局部阶级冲突与矛盾等等而已。无论如何,广大老百姓是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的,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1)概括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看法并加以评析。
2021-01-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宋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材料一、三均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熙宁三年十二月颁布《畿县保甲条例》,每十户为一保,设保长;五十户为一大保, 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副保正。主、客户每户(后改为只有主户)二丁以上,一人任保丁,置备弓箭,进行训练,每大保每夜轮差五人“巡警”,并实行保内连坐法等。首先在开封地区实行,以后逐渐推行于全国,保丁“教艺既成,更胜正兵”,“马上事艺往往胜诸军”。保甲法除了维持地方治安外,还部分地代替军队,达到“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的目的。

一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专门负责警察队伍的创建与管理。警察按照等级对应享有相应的薪酬。对所辖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地方的警务系统设立和维持的经费由中央向地方财政过渡。清末建立的近代警务制度有一定成绩,但所需经费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加剧了国家与基层的直接冲突。

— 编自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王安石保甲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近代警务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20-07-08更新 | 6774次组卷 | 43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6 . “阿云案”为宋神宗时期轰动朝野的重大案件,围绕其审理,变法派与保守派在适用“律”或“敕”上展开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68年,登州女子阿云在服母丧期间,行聘于韦阿大,持刀将其砍伤,被抓后交待所犯之事。同年,神宗下救令:“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者,从谋杀减二等论。”知州许遵依皇帝敕令拟减刑免死意见。审刑院和大理寺依《宋刑统》条款“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判阿云“谋杀已伤”论绞。这引发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的两派分歧,王安石以皇权为尊敕书为大,主张轻判阿云;司马光以法律为大,维护祖宗成法、夫为妻纲,坚持以谋杀亲夫的罪名判死刑。此谓“律敕之争”。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意见,下诏赦免阿云死罪。17年后,宋哲宗继位,司马光上台,将阿云斩首示众。

——李庆刚《北宋天字一号案件》

材料二 宋朝第一部刑法典是《宋刑统》,修成于宋太祖时。《宋刑统》颁布后,中经宋神宗、哲宗、高宗几朝数次修改。由于它是宋代开国以来第一部法典,继承皇位的几代君主都不敢轻易修改,所以,每次改动都很小。所谓“刑统”,是封建社会刑法和刑律统类的省称,“敕”是皇帝发布命令的一种形式,具有补充、修改甚至废弃律的法律效力。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对“阿云案”的态度及其政治用意。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案件结局一定程度上反映王安石改革结果,试由此分析影响此次改革成败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贯穿“阿云案”的几对矛盾,指出这些矛盾所反映的实质。

7 . 材料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二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则新法措施,说明其在当时实行的积极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2020-01-1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2019-12-03更新 | 414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故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摘编自李魔《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艳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摘编自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迷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以及“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并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
(3)封建学者把王安石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王安石“是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原则。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皇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立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