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
2024-04-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转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2024-02-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改革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   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材料二   北宋前中期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简表

年代收入/贯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的异同。
(2)材料三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否客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张之洞持此看法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材料二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2)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是指什么?
(3)根据材料二,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为此而采取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021-09-0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王安石以变法救贫弱,虽注重制度,而始终以人才为根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材料二,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与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在位人才”不足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
(3)王安石在育才方面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有何借鉴?
2021-08-3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5届高三高考打靶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9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宋朝的理学、科技、商业、改革都是学者关注的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奢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祜(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   “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今谓安石之学,独有得于刑名度数,而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夫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

——(宋)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


(1)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的联系。
(2)列举宋代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三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简要说明。
(3)据材料四,朱熹为何批评王安石变法?其目的何在?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理学精神吗?简述其理由。
2021-08-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该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天下治”而“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2021-08-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