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0 道试题
1 . 历史上人们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如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司马光和王安石就何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王安在变法中的哪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司马光的质疑?
(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2020-10-04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戌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新中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士改》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②就王安石变法,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评清末“新政”。
(3)依据材料三指出历次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大加改革: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可以发抒意见的);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改业的士子;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顿大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

材料二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

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至元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意义。
4 .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规模较大的社会变革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这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正如司马光批评的那样,反对派认为,与其说新政节省了财政开支,不如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加深了官僚化。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在写给司马光的信中,王安石礼貌地反驳道,对借贷制度的改革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摘编自《朱子文集》

材料三   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摘编自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改革计划”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什么法令?简述其影响,并列举出与其相似的一个措施。
(2)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0-08-3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2020届高三7月模拟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积贫”的原因?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可惜他这个愿望最后也未能实现。学者叶檀撰文说,王安石理财,短期满足了国库所需,但它所产生的弊病,则造成了更为深远的负面作用。从历史上看,政府高度垄断所得越多,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越不利,越容易形成政府对经济集权的依赖。

——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政府“经济集权”的表现极其影响。

材料三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3)材料三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2020-08-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臣请……,先于畿内并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具体措施。
2020-08-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

——《魏书高祖纪》

【注】“宪章”指效法;“黜陟幽明”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甫尔”是始初的意思。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整顿吏治的措施。

材料二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大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廷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政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范仲淹向皇帝建议)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

——《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四   (宋神宗)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中国思想通史》

【注】“阙”为空缺之意;“经义”指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策论”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3)指出材料三、四涉及的改革领域,归纳范仲淹和王安石二人的相同主张并简要评价。
2020-08-0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农业政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中国古代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土地制度,说明二者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太和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书奏,诸官通议,称者善众。高祖从之。“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魏书食货志》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北魏太和十年间颁布的两项法令的内容及影响。

材料四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五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农,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3)材料四、五共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此法的主要理由。
2020-08-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养一马,以中价率之,为钱二十七千。募民牧养,可省杂费八万多缗。”

——《宋史》

材料二 愚民贪母马之小利于目前,幸牧地之免征于后世,贸贸然而任之。迨其子孙贫弱,种马死,牧地徒,闲岁纳马,马不能良,则折价以输,一马之值,至二十五金,金积于阉寺,而国无一马,户有此役,则贫饿流亡、求免而不得,皆保马倡之也。……行此法者,曾不念。此为王安石之虐政,徒以殃民而无益于国马,相踵以行,祸延无已,故曰害最烈也。

——王夫之《宋论》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王安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募民养马的。
(2)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对募民养马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评价这一变法措施。
2020-08-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许多人倡导变法,成功者却寥若展星。商鞅变法两度、历时十八载,从推动经济发展的农政中的行新田制、奖农织、统一度量衡,到与农政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兵政、官制,可谓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其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诸多创制和措施还能为后世所沿用。

——摘编自白知添、白立辉《商鞅变法推动经济发展的支点创新》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一千多年后,宋神宗即位后力求变革,王安石的治国方略得到了实施。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他的诸多改革措施对老百姓也是有利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的“惠民”措施却成了“扰民”之举。

一-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商鞅变法中为后世所沿用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结果不同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0-08-0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