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王安石变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10988998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积贫”的原因?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可惜他这个愿望最后也未能实现。学者叶檀撰文说,王安石理财,短期满足了国库所需,但它所产生的弊病,则造成了更为深远的负面作用。从历史上看,政府高度垄断所得越多,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越不利,越容易形成政府对经济集权的依赖。

——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政府“经济集权”的表现极其影响。

材料三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3)材料三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2016-11-27更新 | 1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根据材料三,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2016-11-21更新 | 6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三: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1)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措施使秦民大悦“家给人足”?

(2)材料二、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7-05-04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