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日维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和古罗马的法律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

材料二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均摘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材料三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积极进步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并分析该特色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2024-04-1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B.维新变法的特点
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D.甲午战争的背景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本质而言,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从外交困境开始。而外交上的没办法,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没办法中国经济没办法,又是因为中国政治没办法。所以,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推进,终于酿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变动。但是要说百日维新的起点,就必须从改组后的新政府重建具有近代特征的经济体制说起。

经济建设,以及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体制环境,是戊戌维新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由于能够放手让光绪皇帝比较独立自主地主持政府事务的时间太短,在这仅仅一百天的时间里,除了留下这部专利奖励章程外,具体的经济建设都很难看出实际效果。同时,由于新政启动的时间过于短促,当新政诏书接二连三、联翩而至的时候,各级官吏实在是有点难以消化、承受。8月26日,光绪皇帝再下诏书,点名批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指责他们“积习相沿,因循玩惕”,对新政诏书“置若罔闻”。

——马勇:《中国近代通史: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材料二   庚子事变后,首祸诸臣如载勋、毓贤、载漪、载澜、英年、启秀、徐桐等或自尽、或赐死、或监禁、或正法、或革职等等,于是曾在朝中享有强大权势的守旧力量几被芟除殆尽,“转为国家权力结构里淹淹无气的一方”。这种国家权力结构内部的变迁导致如下结果: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大臣进一步走向权力的中心,于是方有后来颇具影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等;而且,朝中士大夫甚少再有明目张胆反对政治改革者,甚至出现“群臣争言新政”的局面。无论是出于自保,抑或真诚的认识到了变革的需要,这种政治气氛显然是新政改革的必要基础。当然,最关键的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开始认识到新政改革的迫切性,终而有1901年1月29日的改革上谕。恰如因太后西狩而曾得宠的岑春煊所言,“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非仅涂饰耳目,所能支此危局。故于西狩途中,首以自强为询。……辛丑回銮以后,即陆续举办各项新政。”。

——《渐进与激进:清末立宪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不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源。
2022-10-31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D.争取在华利益
2022-10-27更新 | 3277次组卷 | 25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把它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经正女学。随后,社会上兴起了办女学运动。这表明维新变法(     

A.动摇了孔子思想地位B.使女子享有更多权利
C.使新式学堂广泛建立D.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学术界有人认为,维新派主观失误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为其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有跟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尤其在百日维新的紧急关头康有为等人因急功近利的心态,铤而走险,借光绪帝的密诏,试图囚禁太后的做法,导致整个形势发生逆转。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05-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莎车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A.建立了完整的学校制度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一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1)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2)我们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应得到什么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维新变法前后,一些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大力鼓吹变法,他们将西学、西教、西政说成是三位一体的,中国采西学,行西政,必须学西教。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传播宗教是西方列强主要目的B.君主立宪制受到社会广泛支持
C.西方列强认同中国的变法活动D.部分西方人意图影响中国内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