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日维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该诏令的颁布(     
A.强化了民众参政议政职能B.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C.改变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D.成为变法失败主要原因
2024-03-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改革成败模式。

改革类型

特征

示例

成功

模式

高效执

行模式

能够高要求的执行多项措施,重点在于凝聚主体力量并规范执行过程文景之治时内外威胁不大,皇帝主导整个变革,广纳人才并稳定同盟,最终富国安民

集中执

行模式

主导者选定某些领域集中执行某几项措施明成祖夺权后急于稳固根基,集中力量疏通大运河、编撰大典及控制诸侯,最终开拓了边疆又稳定了国家

失败

模式

弱执行

模式

主导者难以贯彻高执行要求,无论是少措施的小变革,或是多措施的大变革,都未能实现原目标清末“新政”涉及教育、实业等多方面内容,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执行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最终失败

强创新

模式

变革多项措施又加大创新力度由于存在派系斗争,王安石遭到重重阻挠,虽然同盟力量不足,但他还是决定大刀阔斧,开创青苗法、免役法等多项制度

——摘编自潘玲珑《中国历代改革的成与败因素探源》


根据以上材料,就材料的部分或者整体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指出:“今人出话,皆用今语,而下笔必效古言,故妇孺农氓,靡不以读书为难事,而《水浒》《三国》之类,读者反多于六经。”作者意在(     
A.服务政治改良B.宣扬托古改制
C.倡导文学革命D.鼓吹民主共和
2023-09-0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康有为的这些言论(     
A.极力推崇古代大同思想B.对欧美制度盲目排斥
C.尚未突破传统政治思维D.试图为变法减小阻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维新变法期间,慈禧曾声言革新可以,但改元易服不行,特别是发辫等在满族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康有为等人却建言:“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这表明维新派(       
A.缺乏可靠社会基础B.在改革中急于求成
C.受到顽固势力阻挠D.意欲获得慈禧支持
2023-07-16更新 | 19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人民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梁启超曾在《新民说》中说:“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从中可以看出(     
A.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B.革命派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作用
C.梁启超思想中天朝上国观念深厚D.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脱离实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B.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
C.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D.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8年初,康有为鉴于守旧官僚在政权机构中的强大势力,认为立即将欧美议会形式搬入中国还缺乏现实条件,因而提出“设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以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据此可知,制度局(     
A.兼具议政和立法的职能B.是各派别相互妥协的产物
C.旨在维护皇权独尊地位D.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取得实效
2023-02-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关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梁启超称赞其“尚气节,明大义,立身不苟,见危授命,有古君子之风焉”;历史学家范文澜将杨锐划在“假维新系”之列,认为是由于维新高潮到来而“随声附和,不出于心”。据此可知
A.梁启超的观点最可信B.杨锐是虚假的维新派
C.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D.历史事实有不确定性
2022-03-06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同时把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这说明,戊戌变法
A.缺乏反封建的斗争勇气B.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C.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D.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2022-03-02更新 | 40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三中学(创新学院)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