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日维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话剧《茶馆》中第一幕庞太监说道:“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了,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此一幕发生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朝野震动B.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C.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遇害D.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化运动的推动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满汉矛盾得以缓解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D.争取在华利益
2022-10-27更新 | 3256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盐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甲午乙未前后,近代中国遭受了愈演愈烈的殖民侵略,社会各阶层也在激愤之中更加苏醒,思索如何挽救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约定议以后,光绪帝颁布上谕。面对国家的困局,他向清朝的臣民呼吁“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为清除积弊,实现自强,光绪皇帝在保和殿进行策试时,追问天下贡士:“若淮南子兵略训、杜牧战论、苏轼训兵屡策,见诸施行,果能确有成效否?……国用必有会计,禹巡狩会诸侯之计,其说何征?”

——摘编自《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六六

材料二   曾任驻英等四国公使参赞的宋育仁,倡言向西方学习,同时又认为:“更律法、厘官制、兴学校、行议院,乃实用策略……外域之治果胜于先王之法,即师外域无伤也,先王之法而包举乎外域,数典而忘祖,则何为哉?师外域而不害先王之政,无伤也,害先王之政,妨圣人之教,以忘中国之本,则又何为哉?”

——摘编自《宋育仁为<陈炽集>作序·陈炽集》

材料三   维新派相信“变者,天道也,天下之公理也”。樊锥在《湘报》上发表《开诚篇》,提倡:“洗旧习,从公道,则一切繁礼细故、猥尊鄙贵、文武名场、恶例劣范、诠选档册、谬条乱章、大政鸿法、普宪均律、四政学校,风情土俗,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效,用孔子纪年。”而易鼐页也在《中国宜以弱为强说》中主张,为了实现“毅然自立于五洲之间,使敦槃之会以平等待我,则必改正朔,易服色,一切制度,悉从泰西,入万国公会,遵万国公法”。

——摘编自《湘报类纂》甲集上卷


(1)阅读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光绪帝、宋育仁、维新派等人解决民族危机的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19世纪末中国的救亡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原因。
2022-04-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最终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3)上述两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