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日维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对《南京条约》部分内容的认识

条款清政府后人/学者
政治1宣布结束战争清大皇帝与洋妇平等条款
3.割香港岛并列;不平等条款不平等条款
7.租赁房屋防止华夷杂处滋事“国中之国”
8领事裁判权主动提出、避免
麻烦、免于纠纷
破坏司法主权
9.片面最惠国待遇丧失更多主权
10.英舰进入通商口岸合情合理领海主权的被剥夺
经济2.五口通商不易防范既有损害又有机会
4.废除公行制度商贸管理难度加大政府财政收入人增
5.赔款不平等条款不平等条款
6.协定关税不降反升的好事丧失关税主权

史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②。

——梁启超

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③,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清政府与后人/学者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的着眼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何保留?如何认识史料②③的观点?
2022-09-2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2 . 甲午乙未前后,近代中国遭受了愈演愈烈的殖民侵略,社会各阶层也在激愤之中更加苏醒,思索如何挽救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约定议以后,光绪帝颁布上谕。面对国家的困局,他向清朝的臣民呼吁“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为清除积弊,实现自强,光绪皇帝在保和殿进行策试时,追问天下贡士:“若淮南子兵略训、杜牧战论、苏轼训兵屡策,见诸施行,果能确有成效否?……国用必有会计,禹巡狩会诸侯之计,其说何征?”

——摘编自《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六六

材料二   曾任驻英等四国公使参赞的宋育仁,倡言向西方学习,同时又认为:“更律法、厘官制、兴学校、行议院,乃实用策略……外域之治果胜于先王之法,即师外域无伤也,先王之法而包举乎外域,数典而忘祖,则何为哉?师外域而不害先王之政,无伤也,害先王之政,妨圣人之教,以忘中国之本,则又何为哉?”

——摘编自《宋育仁为<陈炽集>作序·陈炽集》

材料三   维新派相信“变者,天道也,天下之公理也”。樊锥在《湘报》上发表《开诚篇》,提倡:“洗旧习,从公道,则一切繁礼细故、猥尊鄙贵、文武名场、恶例劣范、诠选档册、谬条乱章、大政鸿法、普宪均律、四政学校,风情土俗,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效,用孔子纪年。”而易鼐页也在《中国宜以弱为强说》中主张,为了实现“毅然自立于五洲之间,使敦槃之会以平等待我,则必改正朔,易服色,一切制度,悉从泰西,入万国公会,遵万国公法”。

——摘编自《湘报类纂》甲集上卷


(1)阅读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光绪帝、宋育仁、维新派等人解决民族危机的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19世纪末中国的救亡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原因。
2022-04-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关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梁启超称赞其“尚气节,明大义,立身不苟,见危授命,有古君子之风焉”;历史学家范文澜将杨锐划在“假维新系”之列,认为是由于维新高潮到来而“随声附和,不出于心”。据此可知
A.梁启超的观点最可信B.杨锐是虚假的维新派
C.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D.历史事实有不确定性
2022-03-06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同时把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这说明,戊戌变法
A.缺乏反封建的斗争勇气B.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C.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D.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2022-03-02更新 | 40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三中学(创新学院)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7年伦敦大学委员会批评牛津、剑桥大学过于偏重神学与古典文学等自由教育,疏于医学与法律等专业教育,为此,提出伦敦大学办学原则与课程体系。“鉴于不信奉国教者的人口如此之多,其掌握的财富如此之雄厚,鉴于英格兰人中生活闲适、财富中等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大,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在这个机构,用合理的费用就可以获得教育,所有教派的信徒均无入学资格的限制。这里将安排三类课程,一是构成自由教育的基本课程,二是带有装饰功能的课程,三是属于专业教育的课程。”增加的新课程主要是现代语言学科与新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这种模式下,到1851年,伦敦大学的普通学院达29所,附属医学院近60所,形成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邓云清《伦敦大学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材料二     1898年在总理衙门筹议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非常注重科学课程的设置,正式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仅设有仕学院及附设中小学堂,分为“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科学课程竟一门没开。1900年,京师大学堂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恢复开办。1902年春,大学堂正式进入了“聘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向东,由欧美向日本的转变”。19081909年,原先招聘的日本科学教习合同期满,全部离开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科学课教师队伍大都由本国教师构成,为大学堂科学教育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师资基础。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政府正式更名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大学建立的背景及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大学堂前后发展有何变化,并分析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