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展开了多种救亡图存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追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抗争与探索
(代表事件)
代表人物主张
A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师夷长技以自强,“剿发逆,勤远略”
B孙中山、黄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蔡元培、鲁迅、刘半农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宗教

材料四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政府在“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条约内容的特点,并简述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所示表格,在A、B、C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并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任选A、B、C中的一个事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事件名称后再进行评价)。
2 . 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中国军队始终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阵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舰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朝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边防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的方针,在对台湾省问题的认识上曾有人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材料中的“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情景出现的次年,此国又在中国获得了哪些特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指的是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

材料二   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张忡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2020-01-21更新 | 654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最初的改变在外交方面。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交往。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

——《中华文明的历史拐点》

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并对此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材料,谈谈影响外交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