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自斥之”。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田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1919127日,顾维钩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摘编自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的态度,这引发了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毛泽东矛盾学说以其辩证思维超越了“求中”或“求异”的单一思维,其“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实现条件,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实践。

——王建:《试论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实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有哪些处交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
2023-02-26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3 .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切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时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四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五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成因。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4 .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3)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6 .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圆明园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轮奂辉煌,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
——《西书中关于焚毁圆明园纪事》
材料二        瓦德西:所有中国此次所收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亦属不少。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 》
阅读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回答中国近代备受屈辱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启动,一般是国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世界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诚如章开沅、罗福惠等专家指出的:“挑战来自外部,如何回应挑战则多取决于内部。而各种回应方式的效果如何, 又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消极的回应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因素,积极的回应却能较多地抵制或克服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他们认为,讨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状况,必须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着手。他们不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迟滞或受挫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观点,而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动力在于内部”。

——摘自吴松弟等《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当代学者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有不同的阐释。概括当代学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因的观点并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清晰)

2024-03-21更新 | 88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棉布商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各进销环节已基本建立,形成了一个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销售网(见下图)。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概括一条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特征概括符合史实,理由说明充分。)
2024-04-01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达3万万之众的民族,被一小撮欧罗巴人打败,亚洲最大的帝国向西方贸易与文明开放,这便是现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这场斗争之结果。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与民族扩张,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理解。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90年代

戊戌变法运动

康有为等“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学者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并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文学等
(2)概括上述表格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并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毅然决然地率先发起抗战的号召、动员,并在东北地区组织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动局部的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的抗战。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睨于墙,外御其辱”的胸怀,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血腥屠杀的仇恨,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正当清朝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市,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英国工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极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熙皇帝虽不是“西学中源”说的首倡者,但是他的提倡却极大地影响了这一观点的传播。黄宗羲肯定“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承认西学多“剽袭中国之余绪”。

——摘编自葛荣晋《“西学东渐”与清初“中西会通”的科学观》

中西学并举的典型做法是将中西学知识分别按照其各自分类体系合并到一个新知识框架之中。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将知识分为中学”“西学两类;1883年王韬在《变法自强》中提出的八科方案,将知识分为文学(中学四科)和艺学(西学四科)两类。

——摘编自郑云艳《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三种知识汇通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学者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