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中文本第十款规定: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物、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英文本该款为“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o establish at all the Ports….a fair and regular TariffofExport and Import Customs and other Dues, which Tariff shall be publicly notified and promulgated forgeneral information”(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中方代表提出增加补充条款,英方乘机诱骗。在随后签订的补充条约中,26类160余中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了下来,清政府也就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实际税率在5%左右,为当时世界最低)的权力。中西关系时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中哪一个条款?根据材料一,分析该条款的表述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提出该条款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反映中国的哪一主权遭到破坏?分析该主权遭破坏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结合材料二,指出从当时的外交失败中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和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似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李育民《中国废约史》

材料二 订立《天津条约》之初,桂良奏报咸丰:“此时英、佛(法国)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材料三 同治五年三月,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奏请朝廷:“惟每遇中外交涉案件,该推官或有意延搁,或含混了事,甚有任意妄断,因小事而激生他事。推原其故,皆因不明条约,且有未经目见者。……饬下各省将军、督抚、府尹,转伤两司暨该管道府,将各国条约,重新刊刻,颁发各府厅州县,咸使知悉,如遇接替时,亦必移交后任。”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四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奕劻、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材料五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里指出:割台湾是“弃台民”、“散天下”之举,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提出了他的变法维新主张:下诏鼓天下之气(一下“罪己之诏”,二下“明罚之诏”,三下“求才之诏”),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认为以上三者,还只是“权宜应敌之谋”,而惟有“变法”才是“立国自强之策”。


(1)五则材料中对签订条约的态度和执行条约的方式各有哪几种?从材料二来看,清政府对执行条约抱怎样的心理?
(2)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认识。
2019-06-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明光市包集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在中国沿海近岸水域和珠江水道、杭州湾和长江下游进行水纹调查,并绘制海图,公布调查结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结果
B.英国已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
C.水纹调查有力配合了英国的军事行动
D.水纹调查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活动
5 . 列强入侵和反抗救亡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刘永福带领黑旗军反抗日本殖民侵略
外国军队开始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2019-04-3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6 . 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7 .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此材料突出反映了
A.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B.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C.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2019-04-15更新 | 687次组卷 | 25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实验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
2019-04-04更新 | 815次组卷 | 32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南京静海寺安置着一尊高1.842米的警世钟,钟身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该钟提醒的不能忘记的“前事”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京变乱
C.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D.国民政府垮台
10 . 陈旭麓评价某场战争时说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D.北伐战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