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B.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
C.使清政府开始丧失司法主权D.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矛盾
2019-12-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B.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出现关注现实谋求变革的意识
2019-12-21更新 | 284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43年,美国首先派专使顾盛来华。顾盛到达澳门后,利用清政府的恐惧心理。采取种种恫吓手段,甚至以战争相威胁。……1844年7月3日,清政府被迫派耆英与顾盛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享有除割地、赔款以外的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同时还新增了以下几项重要的侵略权益:(一)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二)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三)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四)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

《望厦条约》签订后不久,法国也采取同样的伎俩,派专使拉萼尼来中国进行讹诈。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在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顾及中国。然而,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的基地。接着,美国政府于1899年9月至11月由国务卿约翰逊出面,分别向英、俄、德、日、意、法等国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通牒。“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是:(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二)……。(三)……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当时,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自信能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物美价廉、不断更新换代的精美产品称霸中国市场。

——改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望厦条约》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概述近代中国前期在列强侵华过程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2019-12-1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舒城中学、无为中学等)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素质检测历史试题
5 .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这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B.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
C.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D.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2019-11-22更新 | 570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博雅班)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6 . 《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使馆驻兵权
2019-11-04更新 | 516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疫情防控延期开学期间辅导测试(二)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019-11-02更新 | 505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一块界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指
A.“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B.英国通商要求得到满足
C.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转变
D.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始
9 .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3)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10 . 1841年1月初,钦差大臣伊里布准备收复定海,奏调安徽、湖北、湖南4000人入浙江协同作战。得到道光皇帝批准,并以“600里加急”命令上述三省调兵。但直到2月19日,继任钦差裕谦奏报说:离浙江最近的安徽兵“将到兵营”,湖广(湖北、湖南两省)“程途遥远,本属缓不济急”,奏请撤销调令。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中央集权体制明显弱化
B.触动君主进行全面改革
C.刺激了近代铁路的修建
D.埋下了战争失败的隐患
2019-10-0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