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50年英国驻福州代理领事金执尔替两名英国传教士租赁南门内乌石山上神光寺2间房屋居住,得到候官县知县兴廉批准。当时闽浙总督规定只允许领事馆设在城内,其他外国侨民只能居住在城外。这时,退休官员林则徐联合福州地方士绅,写信质问兴廉和英国领事,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而福建巡抚徐继畲则认为应劝说传教士自行搬到城外以平息此事。不久,在京的一些福建籍的官僚先后上书成丰皇帝,称福州为省会,不可让外国人居住城内,并指责徐继畲偏袒外人,丧失民心,有汉奸嫌疑。于是咸丰下旨,1851年初两名英国人被迫迁出神光寺,搬至鸟石山道山观英国翻译官住地,事件遂告平息。徐继畲因“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竞毫无主见,任令滋扰”的理由被革职。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神先寺事件”。(注:中英双方关于“通商口岸”的范围一直有争议。)

——改编自《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


材料二徐继畲在回顾往昔岁月时说过:“在闽藩任内,偶著《瀛环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旋因夷人租屋一事坚守成见,不敢启衅边隅,遂致弹章迭上,万矢环攻。”这大约都是徐继畲始料所不及的:前者使他享誉后世,后者却令他至今仍被人称为“妥协投降”。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林则徐和徐继畲在“神光寺事件”中对待传教士态度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对徐继畲作一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由于自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沿江沿海地区原为中国的经济精华区所在,因此19世纪中叶中国对西方开放贸易以后,列强很自然地要求在最有生意可做的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租界。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地点计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长沙。这些租界……辐射而出的现代经济并不能普及中国各个角落,而以沿江沿海地区为限。以工业资金为例,上海一港之金属冶炼、棉纺织、缫丝、面粉制造、榨油、印刷、蜡烛、肥皂等企业均居全国首位。18951913年,中国所发展的现代工业,其创办资本在上海、武汉、天津、广州的即占52.06%,而就全部通商口岸的创办资本言,则占全国创办资本之66.24%,内地企业仅占33.76%。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并简要评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


图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至图三条约各是在哪一场战争后签订的?
(2)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为什么?
(3)图一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在条约中是如何体现的?
2016-11-21更新 | 1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西省新干二中高一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5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养治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

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中国人遭受了哪三次灾难性战争的打击?
2019-03-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初等教育法》,逐渐形成一种典型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由大学到中学,一轨自下而上由小学到职业学校。一轨为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弟设立的,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弟设立的。前一轨设立的学校有公学、文法中学和大学。这类学校是培养未来统治者或社会上层人士,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费昂贵。后一轨设立的学校主要有初等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小学等,以培养体力劳动者为主,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这两轨极不相通,也不相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学制的特点?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学制的影响?并思考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7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来打击海外贸易?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2024-02-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三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材料: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力”。

——据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等

2018-02-0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条约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英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 年英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1894年-1895年日本
1900年-1901年德、奥、美、 法、英、意、日、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请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上面的表格。并根据表格栏目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 1819-1901),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达64年。据统计,185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上40%的机器,半数的棉纱和铁,2/3的煤;187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一半的铜;1880年已拥有世界商船的1/3。凡属议会通过的议案,女王总是毫无例外地签署,使之尽快成为法律。她逐渐沦为“统而不治”者,丘吉尔夸奖她“树立了君主制的新典范”。1842年12月,她批准了由中英政府签署的极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她为自己的国家又打开了一条新的殖民通道而踌躇满志。在她弥留之际,她最不放心的却是在南非进行殖民战争的侵略者们,用手势及书写的方式询问关于战争的一切细节。                                                                                                                        
——《维多利亚女王传》
材料二 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1)据材料一,概括维多利亚女王受到英国人民尊敬的原因。   
(2)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2016-11-27更新 | 9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鹰潭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