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2 . 《曾侯致英夷威妥玛》
1866年,时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论》,指出中外能否长保和好,全看中国能否“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据考证,《曾侯致英夷威妥玛》(注:曾侯即曾国藩)虽系时人伪托而成,但得到较多士大夫呼应。以下为信件的部分内容:
且足下亦知中外人情有同有不同乎?论通商,中国帝王崇本抑末,贵农贱商。货贾关津之征,所以惩其黩货无厌,而使之重去乡也。通海通番,曩(以往)有例禁。今越数万里重洋,往来贸易,外朝之人,乐至中国,中国之人,不愿至外朝。此情所不同,中外绝异,非可强而致也。至商贾营什一之利,权子母盈余,以畜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也。自西国与吾国通商,凡可以攘吾之利源、夺吾之利权者,悉载条约,惟恐不尽。西国得矣,中土之人,何所赖乎?……
然吾中国,从未有不能自主者矣。……仁如尧舜,民之主也;暴如桀纣,民之主也。君臣之际,名分甚严,恩礼甚重。名分严,故君为主;恩礼重,故世戴一主。如使西国民为主、又民共为主的之政行于中国,此大乱之道也。……
然且谓之不能,……是利有中国之不能自主也,盍亦思中国之不能自主之大不利于西国乎?今者通商、传教之事孰许之?我皇上许之,海内人心固有所不欲也。虽不欲,而上有天子,又有天子命使,与西国使臣共主条约,普天率土,莫敢不遵。此中国能自主之明教大验也。假令天子一诏曰:今日两国条约所载,有不便于尔民者,余一人不能自主,惟尔百姓任自为之。……及是时,天下英雄尘蔽而起,既念所主,为患更属西国。
问题:
(1)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了这封信?
(2)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你如何看待这封信件?
2016-11-27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643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丈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1858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15·纲要上第1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4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未能达到鸦片合法化的目的。为进一步___________,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过程
_______年,_______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凶:英法②________以调停人面目出现。帮凶:美俄③_______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0月,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4)结果
①签订《_________》和《_________》: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的《____________》,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5)影响: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____________逐渐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15·纲要上第1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9世纪中期的世界
(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确立。
(2)经济:工业革命后,________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对外关系:争夺殖民地,在全球范围内侵略扩张。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入中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________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__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军事:科技落后,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_______,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________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综合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鸦片战争前中英经济的比较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世界与中国的时代背景。
世界中国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确立仍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__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________
军事热兵器,战斗力强以冷兵器为主,战斗力差
外交殖民扩张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综合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妄图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________
(2)经过
________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和士兵开进广州________,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②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________》。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________、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________以及开放________通商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
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________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要进一步打开中国________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
③借口:“________”事件。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________》。
③大沽战后,为了报复中国,英法联军率军舰百余艘、陆军近三万人,于1860年8月占领天津。
④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________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
(3)结果
①中国战败,英、法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________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
②鸦片以“________”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③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________》,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________社会。
(5)两次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呈现的趋势


提示:________
以图解史:
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的史实

开眼看世界思潮
(1)概况:
代表人物林则徐________徐继畬
著作________《海国图志》________
内容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________”的思想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

(2)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022-09-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0两次鸦片战争及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未在国内公布,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其更缺乏了解。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清政府的态度是“弹之丸地、暂行赏借”;英国认为“被焚鸦片赔偿费”等赔款是恢复和平状态必不可少的赔偿;关于协议关税,清政府认为“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洋洋自得外交成功”;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权宜的想法,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签订《南京条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有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简要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
2023-07-18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上第15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的传统中国是一个自以为世界中心的封闭体系,其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都把自己凌驾于万邦之上,而把周边地区的国家和部族视为“藩属”或“夷狄”。这些藩属国必须按时向中央王朝“进贡”,得到本朝天子的“册封”后,才能取得合法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图式的“华夷秩序”。美籍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外交“华夷秩序”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8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只好采取暂时的妥协政策——“罂粟小姐”成了黑户——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李鸿章在国力虚弱的情形下,积极主张朝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此来制约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
9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③重要原因:未达到______的目的。
④借口:“______”事件。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______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______炮台。
③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______
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______后,进入北京城。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约时间影响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______条约》1858年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
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______
中俄《______条约》1858年俄国抢占______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中俄《______条约》1860年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2-10-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说:“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没有腐蚀他们的思想,没有扼杀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的肉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做“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之间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英方分析的英国商品滞销在华滞销原因。为解决问题,英国的对策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