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晚清大臣何桂清在《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订立后,又向咸丰皇帝明确提出,“驭夷之术,不外待之以礼、示之以信二者”。“将天津所定条约与上海所订善后章程,通行经办通商各衙门,一体知照。”并且得到了咸丰的谕准。材料说明清政府
A.内部存在着重视条约倾向B.严格要求外国侵略者守约
C.外交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D.制造些摩擦摆脱条约束缚
2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清廷彻底舍弃了传统华夷观B.清朝利用国际法维护利权
C.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D.中英间形成平等外交关系
2020-06-0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B.彰显朴素的民族情怀
C.反映了战术的单一性D.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2020-05-22更新 | 538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1871年郑观应在《易言》中指出:“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造成作者忧心忡忡的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后领事裁判权的实施B.《天津条约》签订后大批通商口岸开放
C.《北京条约》签订后对英支付巨额赔款D.《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商开办工厂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如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多种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6 . 1868年,上海地方官与英美领事议定《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自此以后而有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汉口洋务公所等。《汉口竹枝词》记载汉口洋务公所:“汉口从无会审堂,洋街公所异申江。班期领署激将去,无术分身格外忙。”这表明
A.中国司法主权受到侵害B.列强开始取得领事裁判权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租界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2020-04-1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等三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这反映当时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
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9 . 1860年,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的中英谈判中慨叹:“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臣弟(奕䜣),以属不成事体。”奕䜣自己也对其从“岂肯与异类为伍”到“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耿耿于怀。上述现象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洋务运动的必要性B.依据当时局势与时俱进
C.形成了近代平等的外交D.竭力维护传统纲常礼教
10 . 咸丰年间(1851—1861)清廷默许统兵大员和各省疆臣便宜行事,地方督抚由此获得原先中央所拥有的筹饷权、募兵权。这反映出当时
A.外来侵略威胁清廷统治B.清政府君主专制面临严重危机
C.内外危机影响清政府的权力结构D.地方势力已与中央分庭抗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