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五计划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汾钢铁公司始建于1958年,曾是全国56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一。1965年,公司成功试制出高频螺旋缝焊管,填补我国钢管生产空白,产品被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中国导弹研发等重要工程。改革开放后,临钢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于1987年建成炼钢生产线,于1989年完成中板生产线改造,结束了有铁无钢、有钢无材的历史。1998年10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临汾钢铁公司重组改制为“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和“山西新临钢钢铁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速技术装备升级,全面优化工艺结构。其中,3300mm中厚板生产线、不锈钢热处理酸洗产线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营业收入由改制前的8.67亿元增长到102亿元,利税由0.68亿元增长到7.4亿元。

——摘编自《临汾钢铁公司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临汾钢铁公司建立发展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汾钢铁公司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024-05-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农业本身的积累和国家从农业取得的积累,在合作社收入中究竟占多大比例为好?请大家研究,议出一个适当的比例来。其目的就是要使农业能够扩大再生产,使它作为工业的市场更大,作为积累的来源更多。”据此可推知(     
A.农业合作化程度受到中央重视B.发展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
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已迫在眉睫D.党中央注重克服苏联模式弊端
2024-04-12更新 | 23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版图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密不可分。纵观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版图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一1978年为第一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区域经济广泛的平衡促进与重要工业内移;19781991年为第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以特区为改革开放的突破点,进而引中出梯度集约式的发展战略;19912010年为第三阶段,开始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进而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和东部反哺中西部的发展局面;201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强调的是贯通东西和串联南北的经济带与城市群建设,并以“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布局推动中国经济版图的边界向更广泛的国际领域延伸。

——摘编自周立群等《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运用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阐述这两个阶段经济版图发生的主要变化。(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史实与所选阶段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24-03-02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校际名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劳动竞赛是各国营企业工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954年4月,工业劳动模范张明山等人联名向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这项建议随即被全国总工会采纳,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随即拉开帷幕。这说明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     
A.利于职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B.加快国民经济恢复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有助于树立工业企业的良好形象D.彰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2024-02-0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建国初期,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1953年秋,基本形成了综合大学(设文理学科)和单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大学体制及“大学—系—教研组”的学校内部组织。高等学校及院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     
A.促进了双百方针贯彻实施B.照搬了苏联的教育教学模式
C.完善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D.适应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6 . 1954年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编校制度、稿酬制度,统一了部分出版物的版本、定价及书刊进出口等。国家还规定一般书籍排印正文所使用的字体,应不小于老五号字;供工农群众阅读的通俗读物和儿童读物,其正文应尽可能用小四号字或大于小四号字的字体排印。这些举措
A.适应了国家战略的需要B.彰显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C.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D.提高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观是我们叙述历史的前提,规定着我们的一切叙事行为。十七年(1949-1966年)的“历史观”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之建立和巩固为最终目标的历史观,反映着特殊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规定和诉求,力图通过重新整合各种革命史实的叙述实践来建构一段“全新”的历史图景。“新历史观”在十七年间随着社会历史政治语境不断变迁而逐渐演变的,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新民主主义历史观”(1949-1952年)“社会主义历史观”(1953-1957年)“共产主义历史观”(1958-1966年)。同时,不同的“新历史观”必然导致不同的历史书写状态的出现。

——摘编自陈灵强《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生成与建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历史观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8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团结中国人民的核心力量。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搭。”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时间会议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了“①        ”重大命题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邓小平发表②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③        的改革目标
2000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党的奋斗目标并说明中共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过渡时期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3)填出材料三表格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2022-02-20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