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五计划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比西亚赫梯人的人工冶铁要晚了1000多年。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西汉以来,钢铁冶炼行业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还能大批量生产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如灯、釜、炉、剪等。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说“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鉴于铁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代王朝多直接控制钢铁冶炼,17世纪以前,中国至少有10项冶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李绍强《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后期,一些洋务派督抚开始在自己主政区域建立钢铁企业。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汉阳铁厂招股200万两白银,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从18711895年,全国钢铁最高年产量,铁没能超过50万吨,钢没能超过10万吨。

——摘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但广大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困难,凭着钢铁意志创造了钢铁业发展的奇迹。在苏联援助下,我国相继恢复和新建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构建起“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三大是建设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连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到1956年,新中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摘编自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钢铁冶炼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洋务钢铁企业的发展不同于古代钢铁冶炼业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2024-05-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农村的一个贫苦人家。1949年,鞍山解放了,王崇伦望着满目疮痍的鞍钢,决心为建设新鞍钢多出一份力。从此,他一头扎进了书本,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文化、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1953年,王崇伦作为鞍钢北部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工,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提前跨进了1956年,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从此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摘编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4-05-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有关统计,在“一五”时期,国家156项工程及900余个大中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由国内制造供货的比重,按照重量计算是52.3%,按照金额计算为45.9%。此外,国家还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表明,“一五”期间(     
A.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被纠正
C.工业自主能力受到高度关注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2024-05-0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江南出现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一商人。他们“精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经济富裕的士绅更是铺张浪费,不仅居室“城中富室之家多高堂广厦杂用诸色植木周围绕以砖墙。”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普通民众“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材料二   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经济体系后,外国商品就开始大量进口,引发了民众抵制外国商品、保护本国经济的国货运动。一战前,各大民间商业行会成立各种推动国货运动的团体,提出“……多一份呢绒,即少用一份国货,少用一份国货即损我国家一份利源。”一战后,国民政府也开始重视国货运动,1928年,孔祥熙提出“征集全国出品,陈列展览。以示奖励而资观摩”的设想,得到商业领导人、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国货运动通过区分“国货”与“洋货”,将民族观念与消费文化联系起来,最终塑造了近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孙燕《从国货运动探究消费主义文化发展》

材料三   “一五”计划时期,党中央多次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入、全面的节约运动。短短5年,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55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原定指标的17%以上,平均每年以18%的速度向前发展,积累资金909.2亿元,并把它全部用到生产和建设事业中。而且,节约运动还向人民群众进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教育,也要求党政军群负责人员视察、休养、旅行时,地方不许接送、宴会和送礼,鼓励各级干部脱鞋下田,参加劳动生产。同时,节约运动要求工业企业订立各种技术规程与操作规程,不仅要完成计划数量指标,还要完成质量指标;企业领导必须把节约的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在学习生产管理的同时,必须学会财务管理。

——摘编自孙钦梅《“勤俭建国”:节约运动与一五计划的实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中后期社会消费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期中国国货运动日益高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大力开展节约运动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

企业名称概况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
福州船政
局(1866年)
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
兰州制呢
局(1880年)
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
汉阳铁厂
(1890年)
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

——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 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 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 到 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

——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一五”计划时期,浙江宁波既没有国家安排的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也没有与156项重点工程配套的重工业发展项目。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A.沿海经济发展滞后B.国家工业布局调整
C.宁波政策执行不力D.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2023-03-15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对胶鞋、火柴、食用油等工业产品,对烤芋、甘蔗、甜菜等农业产品,对马、牛、骡子、驴、山羊、猪等畜牧业产品的指标都做了详细的量化规定。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A.忽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B.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体现了全面细致的特点D.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2023-01-21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如图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3-1978年)GDP及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这
A.经济指标一直持续向好B.经济发展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
C.经济政策调整作用明显D.人民群众的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2021-09-09更新 | 483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