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大改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如表是1949-1956年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表(单位:亿元)。该表可以反映出(     
时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生产总值326384420484510535575610
A.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实现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顺利完成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D.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效果显著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面是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作品: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宣传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观察上面一幅宣传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图为中国1949-1955年间私营工业各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增强B.国民经济成分构成趋向合理
C.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形成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4 .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材料   在传统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传统社会所遗留的大量阶级因子,对未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形成三条通向现代社会的政治道路:对封建贵族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英、美、法走上了西方道路;由于上层资产阶级与反动贵族的政治联姻,德、日、意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共产党领导的千百万对资本主义充满义愤的农民则促使俄国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巴林顿·摩尔的论著《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根据上述观点,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农业社会阶级结构与现代工业文明道路”自拟论题,加以阐述。
2024-04-20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采取重大措施,对农业实施改革。1953年下半年,苏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的决议;1954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又提出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决定。以这两项措施的出台为标志,赫鲁晓夫启动了苏联农业的改革,农业成为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并提高收购价格以给农民增加收益。赫鲁晓夫还注意给集体农庄放权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破坏了农业发展,农业改革成效不大。

—摘编自张喜德、蔡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到1955年底,全国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这段时期,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李伟民《金融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苏农业改革中得到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和国共内战局势的系统性认知和整体性研判,党对这一时期的农地政策进行了策略性调整,即在具体政策实践中支持农民的土地诉求,但并不公开宣传这种“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实践。这一策略性表达的主要目的在于,既保持同农民阶级的密切联系,又避免过早刺激反动派的警惕性。而内战形势的逆转使得决策者的整体认知再次发生转变,领导集体认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随后出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材料二   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所需要的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于农业剩余。然而,小而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提供农业剩余。决策者由此而形成的基本认知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上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将农民和土地有效地组织起来,可以解决传统小农经济的分散化劣势,而农业合作化正是对小农经济进行组织化改造的重要方式。通过制度化的“以农补工”,农业合作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当然,这是只是农业合作化的一个面向,其另一个现实考量是消除农业经济两极分化。

——以上均摘自万方亮《认知视角下中国农地政策的百年演进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农地政策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我党调整农地政策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下表是1950—1956年国有企业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变化(百分比)。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型
年份
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
各项税收78.7864.9256.1656.1253.9151.1350.28
国企收入13.9824.4432.9335.9640.6344.9147.92
其他收入7.2410.6410.917.925.463.961.80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实施
C.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D.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2024-03-14更新 | 127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济洛平许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早在合作化运动开始阶段,部分合作社针对社员“窝工”“怠工”的现象,发明了“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生产责任制度。八大前后,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对此大为肯定。这体现出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大势所趋B.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C.对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探索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陷入困境
9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七次,从党的一大到七大,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到坚持独立自主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开辟了独具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开辟了光明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指明了中国道路的新起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道路的新表达;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道路的新目标。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百年道路探索中感悟历史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24-03-05更新 | 24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十)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进出口商相当有影响力,各口岸进出口商一般都是当地大商户。但到1950年,国营外贸进出口额却占到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8.4%;到1952年,国营经营比重上升到92.8%;到1956年,这一比重近于100%。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了困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D.“一边倒”外交方针初步形成
2024-02-1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通高中高三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