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统计,1954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       
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B.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
C.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
2023-03-13更新 | 57次组卷 | 17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用)-解密14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分层训练)
2 . 如图《一辈子第一回》是杨之光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该作品反映了
A.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B.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C.《共同纲领》的成功通过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出台
2022-02-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如表所示是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的构成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代表成分人数(人)
党深代表165
人民解放军代表71
团体代表235
区域代表116
特别邀请人士75

A.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彰显B.民主党派参政地位凸显
C.民主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民主政治制度走向完善
4 .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3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当选的少数民族代表李大娘笑了,“旧社会妇女没有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法制化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贯彻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落实D.人民代表大会制得以确立
6 . 新中国成立前后,新解放的地区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负责肃清残敌,维护社会秩序,接管一切公共机关、产业与物资、迅速组织恢复生产等工作。到1953年底,军管会召开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使人民参政议政。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B.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全新阶段
C.为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创造了条件D.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7 . 一百年的风雨兼程,一百年的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2月,毛泽东在给江西苏维埃政府的指示信中规定:“过去分好了的田……算分定,得田的人……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指示信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
(4)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建议。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第5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两个新的纺织业中心,从工业结构角度看两个时期工业发展有何侧重点?并分析侧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分析:①十二年中“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试列举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对了的事件”,并指出主要法律保障。②列举十二年中我们经济上“做错了的事件”,并总结经验教训。
9 . 下表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
C.代表经协商推举出来D.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普选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的壮举。下表是该次普选的几个情境

情境一青年团员组成的宣传队,挨家挨户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
情境二选民们在敲锣打鼓声中踊跃观看选民榜,第一次拿到选民证后,许多选民在选民小组会上热泪盈,有着强烈的翻身感
情境三天津郊区郭庄子青年妇女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