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7 道试题
1 . 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在1935年发起的一场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档案记载,在部 分煤矿部门中,工人如果产出达到标准产出定额的110%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基础工资,如果 超出产出定额的110%则会被支付三倍的基础工资。这表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已阻碍了经济的发展B.采用经济手段来提高生产的效率
C.尝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市场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21-05-10更新 | 570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一单元20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卷新题基础练)
2 . 二战后,苏联援助的中欧和东亚12个国家、以及1950年代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多数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与苏联的计划经济不尽相同,但都来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代表着从国际市场经济的第一次脱离,并且是取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可行的模式。”据此推论,战后苏联旨在
A.推动东欧国家经济迅速复苏B.遏制马歇尔计划向东欧国家施援
C.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D.确立以计划经济主导的世界市场
2021-05-10更新 | 66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专题18-20世纪下半叶的新变化
3 .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计划在这里创办一份大型报刊,站在无产者一翼来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这个计划是他还在巴黎时就已经酝酿了。为了标明报纸同当年著名的《莱茵报》的承继关系,把它定名为“新莱茵报”,又为了表示它同时也是代表当前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利益,加上了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

——摘编自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材料二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起草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这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梦梵《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材料三   1929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多,而美国工业下降了42%,英国下降了12%,德国下降了8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了88%。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两千人,技术人员一万多人。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则近20%,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像斯大林所要求的那样跑过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

——摘编自王守海、王金存、林水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莱茵报”创办的政治与思想背景,并写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前理论合作的三部作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列宁为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1933年西方与苏联经济发展境况产生显著差异的直接原因,并分析上述差异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021-04-27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九单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B卷真题滚动练)
4 . 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021-03-03更新 | 281次组卷 | 5卷引用:高一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检测卷
5 . 1946年,斯大林指出:“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苏维埃社会制度是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优越的社会组织形式。”斯大林还特别强调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重要作用,上述言论表明斯大林
A.旨在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无意改变国家发展模式
C.抨击西方民主制的虚伪D.意在扩大苏联的影响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围绕材料,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1-20更新 | 229次组卷 | 25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II下学期检测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授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10年之间,工业上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甚至还出现了严格的法律,限制工人的迁徙自由。随着快速工业化的进程,农业集体化也以同样的连度开展起来。斯大林的计划遭到了农民的强烈反对,他们采取囤积粮食和杀掉牲口等方式加以抵制。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

——摘编自杰克逊·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生问题的认识。
8 . 如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据此可知苏联
A.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试图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D.农业和轻工业呈现衰退趋势
2020-10-29更新 | 280次组卷 | 5卷引用: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选必2-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强调不均衡发展工农业的正确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
2020-09-21更新 | 157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历史人民版必修II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试题
10 .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主导的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