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52年,苏联对农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秋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7%,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98%,甜菜种植机械化程度95%。这些数据说明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潜藏着弊端B.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C.赫鲁晓夫重点改革农业D.科技成果多用于农业
2023-07-14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苏联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大机械制造国。苏联成就的取得主要在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3 . 1921年,俄共(布)通过决议,规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的企业,承租人必须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必须从国外招聘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1927~1928年,苏联通过租让方式引进的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价值达1700万卢布。这说明当时苏俄(联)(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B.承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优势
C.努力缓和同西方国家的矛盾D.致力于推动生产方式现代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观察下表,下列对苏联(俄)四个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②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C.③通过租让制引入外国资本D.④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比1926年减少了1.28亿普特,为此苏共中央成立特别委员会,派遣近三万名专门工作队员分赴全国各地督促收购工作,虽从1928年1月到3月总计收购了2.57亿普特粮食,但这引起各地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据此可推知(     
A.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B.粮食收购问题使城镇出现粮荒
C.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D.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
6 . 据统计,自1976年之后,苏联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地位。1976至1980年苏联的年均粮食进口量已超过2100万吨,1981至1983年达到3500万吨,1984年仅从发达国家就进口了3633万吨粮食。这种趋势说明(     
A.农庄农场体制改革已成必然B.美苏冷战在对峙中存在缓和
C.滞胀危机加速了经济全球化D.苏联已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29年,联共(布)通过决议,明确规定由联共(布)中央直接领导的共产主义科学院应成为全国科研的中心。1932年,联共(布)还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成立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苏联作家协会和各艺术团体并在协会中成立共产党党团。这些措施(     
A.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走向繁荣B.有利于苏联模式的形成
C.抵制了经济危机下的西方渗透D.加速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30—1931年,苏联进行信贷改革,普遍以银行信贷取代赊销制度,并在供需企业之间实行经济合同制。到30年代中期,苏联普遍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度,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加强经济的责任制。苏联推行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发展市场经济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C.提高经济效益D.改革“斯大林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37 年的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面包和面粉等食品以及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被取消;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到1939年,苏联人的识字率也从沙俄时代的25%提升到87%。这充分说明了(     
A.对外战争没有打断苏联的发展进程B.商品货币关系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C.苏联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D.计划体制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0 . 下表为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由此可知(     
年份19131927193219401950
谷物产量(万吨)860076836987约858585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实际效果有限B.农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家发展战略
C.农业生产受国际局势影响而波动D.生产关系变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022-10-15更新 | 356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