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北太平洋地区,16世纪至17世纪初,西班牙人陆续发现西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初步探索了日本群岛海岸,并以墨西哥为基点向北推进,先后勘测并占领下加利福尼亚、上加利福尼亚、俄勒冈,最远到达了夏洛特皇后群岛。1768-1779年,英国的库克船长为寻找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正是北太平洋海岸本身的商业潜力被发掘,赋予了太平洋新的时代意义,让它在单一的海洋通道作用之外获得了更多的开发价值;北美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毛皮开发带来的跨大陆开拓,特别是美国兴起后的市场扩张和贸易拓展需求,为北太平洋商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美国主导下的北美崛起,北太平洋的商业开发和贸易网络化是不可能在19世纪上半叶完成的,而南太平洋地区的商业化进程以及泛太平洋的全球化进程亦将大幅延后。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材料二 1936年,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北海航线管理总局章程》,规定了北海航线管理总局的任务:发展远北地区生产力,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远北地区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引导当地居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在北极地区开展大规模、系统性科学研究工作,不同专业学者、无线电报务员和工程师等利用各种运输船只、大型线性破冰船、冰情侦察机进行科考工作。1954年,为加快北方社会经济开发,苏联成立北方问题跨部门委员会,负责寻找有效利用北方地区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国民经济综合开发。

——摘编自叶艳华《苏联时期北极地区和北方航道开发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太平洋航线开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开发北极地区和北方航道的主要特征。
2023-11-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艺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契约租佃经济下,富民和佃户各自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农业生产,改变了均田制下一家一户小农独立经营、自备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 经由市场,富民购买占有大量土地,但单一地租收入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市场达成。与此同时,契约租佃关系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形成大量少地的五等下户和无地客户,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市场的竞争性手段获得富民土地的租佃权,但土地租佃的稳定性仍然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力向小商、小贩和雇工转化。

——摘编自余猛、林文勋《宋代契约租佃制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

材料二某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状况

地主富农贫农中农
1937年16.42%21.92%17.92%41.69%
1942年10.17%10.17%19.37%49.14%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1)国家掌握土地;(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宋代契约租佃制度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契约租佃制对宋代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该阶段推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简析该土地政策实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列宁认为确保资本主义因素不至于危害无产阶级政权的关键。结合所学,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简述斯大林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对农业的措施及其影响。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6年以后,苏联出现了粮食危机。192712月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加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从1928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认为,当务之急是“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来急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于是推出了迅速发展发展农业的新政,建设国营农场,同时消灭小农经济,农产品的低商品率,在工业化形势下不能满足工业建设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的全盘农业集体化。1934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下降了7.8%,而同期的国家收购量却增加了150%。

——摘编自李玉贞《档案记载的苏联饥荒(1929193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联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
2023-09-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斯大林上台执政时,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斯大林认为,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克服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迫切需要。1929年,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制定了对富农采取了暴风骤雨般地“扫地出门”的消灭运动。同时希望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来推动农业集体化。面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粮食危机,斯大林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农庄,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

——摘编自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材料二   1951年9月, 党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制定了由逐步限制富农到消灭富农的剥削,通过和平改造富农的政策。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分两步走即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措施。1953年10月,面对城市和工业建设中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中共中央作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通过互助合作运动和爱国增产相结合起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缓解粮食供应紧张问题。1956年底,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总结长期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经验基础上,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就是从简单的共同劳动、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再到实行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到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不同措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2023-09-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九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俄国、苏俄、苏联已经成为历史的名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维埃俄国领导人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苏维埃俄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列宁所说的“利用资本主义”是指苏维埃俄国在1921年实行的什么政策?

材料二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2)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实行经济政治改革,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2023-09-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创新部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总体方针,指出要把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发展重工业上。此时,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但同时也出了现许多负面的社会问题,如赌博、贪污腐化等消极的现象。1926年,英国政府拒绝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并进行反苏联的运动。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苏联需要快速发展经济以求国家生存。1927年年底,苏联突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采购问题,到19281月,城市和军队的食品供给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国家的粮食出口。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对此,斯大林认为,要想巩固苏维埃政权,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就必须快速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摘编自陈梦雅《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与启示》

材料二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9年的全部工业投资比1928年增加了39.1%,但主要用于重工业,重工业占全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1%,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轻工业投资比重最高不超过7%。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早期的许多重要的工业和工程都是在外国资本的支持下建立的,如:德国人建立了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美国福特公司建立了第一个汽车厂,但到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的工业化开始走向封闭,不仅废除了与西方公司的特许条约,最后一批外国专家也于1934年离开了苏联。

——摘编自杨敏敏《前苏联工业化(19261938)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023-08-3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生产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材料二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但是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大宗的资本。因此,积累资本以后发展工业的问题,社会主义积累问题,现在对于我们就是头等重要的意义……积累的道路很多,其中必须指出的主要道路至少有下列几条:……第二,必须严密地堵塞一切使国内部分余资流入私人资本的腰包因而损及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和漏洞……

——摘编自《斯大林全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列宁在1921年春天采取的“最紧急的办法”及其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历史背景。概述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为实现工业化提出的方针和方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9月,苏联成立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其管理的生产主体是原隶属于苏联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的企业,后来又陆续从其他人民委员部接收了一大批企业,从而使坦克及其他装甲武器生产的诸多必要生产环节都被统一于该部系统内。1942年,该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使复杂的管理工作有了制度和条例上的保障;还建立了自己的培养体系,缓解了工程技术人员缩减的问题。苏联政府还给予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员工特别生活援助。由于推广了新的组织方法和工艺,苏联的坦克产量在战争期间大幅提升。1944年苏联坦克的出口量接近1940年的3倍,为苏德战场以外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直接的贡献。战争的几年中苏联先后研制出了27种新型装甲坦克技术装备,主战坦克经历了由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到重型坦克的发展过程。

——摘编自张广翔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坦克工业》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建设坦克工业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建设坦克工业的影响。
2023-08-16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八)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

年代评论者对斯大林的评价
1950
年代
克伦斯基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总理)
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粉碎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罗斯和人类。

1953
莫洛托夫
(时任外交部长)
斯大林这个不朽的名字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活在苏联人民心中,活在所有进步的人类心中。
1956赫鲁晓夫斯大林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法制……应对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负责、应对农业危机和对外政策的失误负责。
1959丘吉尔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

1969

勃列日涅夫
“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犯过错误”,他“背离列宁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生活准则,过高估计个人的功劳,相信自己绝对正确,结果出现了没有理由地限制民主和粗暴破坏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没有根据地迫害”党、政、军干部的现象。
1989戈尔巴乔夫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是“僵化”的集权体制,导致社会生活“过分国家化”、国家机构“官僚化”、人的思想“单一化”……

——据《曾影响苏联和世界的斯大林,世界名人怎样评价他?》等


根据材料,对斯大林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作出合理解释。
2023-07-3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苏联解体是影响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苏联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观点二他(斯大林)接手的是木犁耕种的俄国,而留下的是装备有原子反应堆的俄国,是他创造了苏联历史最辉煌的时代

材料二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带来四个具体表现: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第二,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对抗;第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性与其阶级性之间的对抗。矛盾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就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023-07-2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