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年下半年,在国内连续三年粮食大丰收之时,苏联却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对此,联共(布)中央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布哈林认为,问题在于国家计划指导方针的失误,与执行工业化方针、扩大对重工业的投资、减少轻工业生产和对农村商品供应有关。这些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失衡,农业经济规模缩小、谷物生产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斯大林则认为,恰恰不是工业化方针的错误,而是工业发展速度过慢,社会 主义积累太少,致使农村商品供应不足,再加上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这才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

——摘自刘宏《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哈林和斯大林在粮食收购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并指出斯大林随后采取的经济发 展策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   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是大转变的一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已定,“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急风暴雨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已经占了绝对优势。随着新经济政策被抛弃,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但忽视效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直到苏联解体。

——摘编自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材料二 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出产谷物的者份征粮办法》,…征收数量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衣少征,贫农不征…大工业战前就开始了,19201129日,最高国民经济奏员会决定,将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金业,全部收归国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

材料三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全球通史》

材料四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的工农业政策。
(3)材料三说明苏联(俄)政策出现什么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间斯大林格勒施拉机厂建成投产,并逐渐成为苏联最大的国有施拉机厂,高峰期年产量占全苏一半以上,战时可转产坦克。该厂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从西方大量引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美国、德国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生产设备由美国引进。

——摘编白钱诚《人力资本生态论:危机中的人才流动》

材料二 1953年以前是苏联政治笑话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1953年以后蓬勃发展,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达到顶峰。“你知道这个笑话吗”成为苏联城镇民众的日常交流。最快的时候,“一则政治笑话在六到八小时左右便会传遏如莫斯科大小的城市”。

——摘编白《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笑话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立发展的有利条件,并简婴概括其发展所体现的苏联经济建设的基本特征。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两则笑话,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各自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而谈谈你对“政治笑话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的理解。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苏联的兴衰留给大同崛起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较1929年减少了37%以上:1929年失业人数为590万人1933年为2600万人;1929-1933年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40.6%32.9%、23.8%、34%、36.7%;资本主义国家进出口贸易由1929年的676亿美元减少到1933年的238亿美元。

——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始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而结束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重工业放在最主要的地位。苏联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生产机器和设各的国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由1917年的不到3%到1937年的10%,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三 针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1937年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

——摘编自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强调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的原因。
2021-06-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2021-06-15更新 | 4186次组卷 | 35卷引用: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胡佛政府与罗斯福政府政策比较表

胡佛政府罗斯福政府
农业1929年胡佛签署了《农产品销售法》,成立联邦农业局,发放5亿美元周转金贷款用于控制产品过剩、稳定价格,最终以联邦农业局资金不足而告终;19302月,成立了谷类稳定公司,试图通过收购过剩粮食来抑制价格下跌;1932年,敦促国会通过了调整耕地面积法令;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导致各国施加报复性关税,国际贸易崩溃;次年,农业部发起自愿减少耕地面积的运动,呼吁所有农民自愿按需生产。最终均以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宣告失败。1933年,通过《农业调整法》,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对食品与服装行业课税,视财政能力对降低生产产量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1933年从农产品加工费中抽出资金作为津贴,补偿减少棉花,小麦和玉米等种植的农民;1935年末相比1932年,农业净收入增加33.78亿美元
工业1929年末,为维持生产、保护就业,胡佛召开会议劝说各金融、建筑、制造业的董事们采取自愿原则维持现有生产水平,并维持大萧条爆发前工资水平;与劳动组织进行谈话,要求放弃增加工资的请求,并且承诺不组织,不参与罢工。在短期内,胡佛政府的谈话的确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可是随着危机逐渐蔓延,工业产值一落千丈,工业陷入萧条。敦促议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运动防止由于盲目竞争引发的生产过剩,倡导公平竞争,为各企业明文规定生产规模、价格和销售范围;调整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限制,减少垄断,缓和阶级矛盾。1935年该法案被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违宪而废除。

材料二   斯大林在1929年说:“我们万马奔腾,迈向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扔掉我们俄罗斯古老的落后帽子。我们正在变成一个金属、发动机、拖拉机的国家,要让苏维埃人开上汽车,让农民坐上拖拉机,再让吹嘘自己文明的西方资本家试图赶上我们。”我(阿纳托利梅苏诺夫)是农民的儿子,后来成为政治警察,在白海运河担任狱警)对五年计划存有疑惑。我不明白,为何要迫使这么多罪犯,千生万死地去赶建运河,为何赶得这么急?有时,我感到困扰,但有理由相信,我们正在建设伟大的事业,不只是一条运河,而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光用自愿的方式是不够的。谁愿主动请缨来参加运河工作?我现在懂得,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未免太严苛了,几近残酷,但我仍然认为这在当时是有道理的。

——摘编自【英】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斯大林体制的认识。
2021-06-0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和教育的基石上,俾斯麦找到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到1913年,当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采取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源自列宁。他从国际国内斗争的形势出发,认为苏联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落后追赶先进,跟上时代步伐,即采取超越方法把经济基础从小农经济变成大工业经济。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列宁引入掌握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器作为经济的组织形式,进而形成了与超越战略相协调的发展模式。斯大林把列宁的超越战略进一步推进,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当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危机时,苏联经济却保持稳定增长,并取得很大成就,这无疑是苏联模式的成功之处。但是,超越战略所引发的社会高速度、全方位的急剧变革,各种目标如经济增长、计划与市场、社会公平与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相互之间并非完全相容,有时甚至激烈冲突。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也由于愈演愈烈的冷战局势强化起来。

——摘编自康沛竹《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德国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采取“超越发展战略”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德国和苏联的兴衰中得到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工业化之初,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巧妙、及时地抓住了资本主义严重经济危机的大好时机,利用西方资本家迫切需要向国外输出商品、寻求销售市场的要求,大量引进外国技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

——摘编自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二战后的紧迫形势正在削弱温和派政治人物的力量,除了西方盟国,这些政治人物得不到什么支持,政府内外都受共产党人打压,共产党在任何地方都比战前任何时候强大得多,有时甚至成为国内最大的政党和选举力量。……1946年农业欠收,19461947年接着出现严冬,这些情况使欧洲政治人物和美国总统的智囊团感到不安。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苏联30年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30年代工业化的成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政治人物和美国总统的智囊团感到不安”的原因,并说明美国在1947年是如何应对“不安”的?
2021-05-08更新 | 31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计划在这里创办一份大型报刊,站在无产者一翼来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这个计划是他还在巴黎时就已经酝酿了。为了标明报纸同当年著名的《莱茵报》的承继关系,把它定名为“新莱茵报”,又为了表示它同时也是代表当前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利益,加上了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

——摘编自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材料二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起草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这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梦梵《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材料三   1929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多,而美国工业下降了42%,英国下降了12%,德国下降了8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了88%。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两千人,技术人员一万多人。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则近20%,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像斯大林所要求的那样跑过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

——摘编自王守海、王金存、林水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莱茵报”创办的政治与思想背景,并写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前理论合作的三部作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列宁为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1933年西方与苏联经济发展境况产生显著差异的直接原因,并分析上述差异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