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有深厚历史基础、悠久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夏,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使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民族认同而言,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全中国的爱国力量都使用“中华民族”来指称中国人。……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百年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图片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案例,并说明其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先生“中华民族概念”的创新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族意识增强的原因,并分别说明其对当时中国时局、国家长远发展的意义。
2022-01-10更新 | 29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1月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按户口多少,将县分为上、下二等。降及魏晋,调整为上、中、下三等。其后历代因循,时有变化。及至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将府、州、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

清雍正年间创设了新的政区等级划分“冲繁疲难”制度,“地当孔道曰冲,政务纷纭曰繁,赋多逋欠曰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曰难”,即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州县等第。与这套政区分等制度相匹配,清朝另有一套最要、要、中、简缺等四缺分的选官任官制度,并将四等第与四缺分相联系,最终在乾隆年间形成了“冲繁疲难”四字与“最要、要、中、简缺”四缺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兼四字者为最要缺、兼三字者为要缺、兼两字者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其中最要缺和要缺由督抚来题调,往往又合称“繁缺”,而中缺、简缺则由吏部铨选,往往又合称“简缺”。

——摘编自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等


(1)根据材料,指出由秦至清地方政区分等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冲繁疲难”制度的历史作用。
3 .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领海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简介
1804加罗林号案发生后,美国商人向广东当局提交了抗议书,传达了领海管辖的概念,指出中国应在领海行使管辖权。可惜,这份抗议书根本没有送到中国地方大员手中,对中国近代领海观念的产生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1863年前后《万国公法》首次向中国介绍了领水理论。这一理论在随后的普丹大沽口事件中得到了运用。当大沽口事件发生后,中方向德使提出抗议,指责其兵船在“中国洋面”扣留丹麦商船侵夺了中国权利。正是借助《万国公法》介绍的领海主权理论进行辩驳,总理衙门才感到理直气壮,迫使德方认错。
1868中美《续增条约》第一条   就详细规定了水面管辖权问题,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开始具备利用国际法知识来维护领水权力的朦胧意识。
1874年一1875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其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这表明,李鸿章初步掌握了领海理论。
20世纪初期.在日俄战争中的领水中立权交涉、澳门水界交涉、中日二辰丸案交涉以及东沙岛交涉等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出清政府的领水主权观念已经大大超过了19世纪中后期的水平,运用领水理论来捍卫国家主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刘利民《国际法的传播与晚清领海主权观念的嬗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晚清国人海权观念变化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以外交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化之路,让我们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就乾隆而言,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特使。乾隆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他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西方国家不肯给清政府平等待遇。……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仍然闭关自守,力图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邦交是中国人的大困难……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中国落后。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去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咸丰八年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的《北京条约》是三年多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很多,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也可以为福,关键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20年后的咸丰末同治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从上述史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25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新教材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