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绘制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图(见下图)。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结合图示并运用世界历史,对该学者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围绕一个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3-05-30更新 | 384次组卷 | 13卷引用:湖南省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A.B.
C.D.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中央驻地变迁一览表

始驻期离驻期驻地
19217192210上海
192210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北京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中共三大前夕上海
中共三大前夕19239广州
1923919274上海
1927419279
10月初
武汉
19279
10月初
1933年春上海
1933年春193410月长征开始瑞金
19351219367瓦窑堡
1936719371保安
1937119473延安
1947319493西柏坡
19493至今北平(北京)

——摘编自刘绍汉、冯全主编《光辉的历程》等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共中央驻地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6-14更新 | 204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如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西方”名称变迁主要反映了
名称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西洋”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西方”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A.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B.开放程度的总体趋势
C.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D.农耕文明走向衰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三次党史教育的高潮。

材料   1937年至1940年,中共党员由4万人发展到80万人。毛泽东发现许多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较低,轻视对历史的学习,忽略对国情的把握,为此开展了党史教育。1941年中央收集了党内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文件,编印成《六大以来》,供高级干部学习。毛泽东指明党史教育的目的是灵活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全党还开展系列党史座谈会,形成了党史理论的重要成果。

1951年恰逢党的而立之年,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出版,是第一本简明党史,成为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研究著作。同年,收录了毛泽东不同时期论著的《毛泽东选集》出版,把全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80年代初,开展党史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从而掀起了全党学习的高潮。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将党史教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以教育党员树立改革开放思想。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

——摘编自王炳林《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历史考察》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论题,评析党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国家。……这一思想随着大革命的扩展而传播到欧洲各地。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时间言论出处
1914到火车站去,公民们,记住色当,登上车厢,让我们在马恩河战斗吧! 法国战争动员宣传海报
1938没有一个法国女人或者男人会拒绝向尼维尔·张伯伦和爱德华·达拉第两位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战争不会落到我们头上了。巨大的灾祸消除了。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勃鲁姆
1950在德国和法国的莱茵河畔,哪怕具有一切民族界限,仍然构成一个整体的莱茵河畔!我们试图作过此做一项重要的事业,而且我相信,这一事业必将取得成功! 法国外交部长舒曼

——摘编自梅雪芹《世界近代史资料选编》、李巨廉《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民族主义定义中的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及其扩展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法国民族主义的嬗变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在处理、对待与它国的关系中,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它国藩落属的“宗藩体制”,或曰“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秩序”。在这种“华夷秩序”中,中国的“皇帝”是承受天命的“天子”,“天子”是最高的道德--“天道”在人间的化身、代表,代“天”来执政“天下”。所以,“天下”其他国家只能是中国的“藩邦”、“藩属”、“属国”。

——雷颐《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启蒙的历程》

材料二   晚清的条约关系与传统的朝贡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秩序。后者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共主”观念,却在某种意义上是名实难副的虚幻构想,前者以国家主权概念和国际法原理为基石,却是作了调整的失衡的国际规范;后者旨在建立“守在四夷”的自卫架构,前者孜孜以求的是实际权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后者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交往形式上,将中外关系纳入到唯我独尊的天朝礼制之中,前者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体现了主权损害的实质内涵:后者践履“不治”“字小”的王道德行,前者充斥“武力”“凌弱”的霸道暴举。

——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承继了中国自上古便已产生的夷夏观念,构建了自己的国际秩序模式。这是封建时代所特有,以中国为中心的不对等的国际秩序模式,既反映了前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的共性,又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晚清中外条约关系则是西方国家打破朝贡关系,在中国建立以不平等为主导的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又称为条约体系,或条约制度。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秩序模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文明体系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中国在晚清经历了两种国际秩序的激烈碰撞,从朝贡关系转向条约关系,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新的对外理念和体制。

——李育民《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对外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从华夷秩序向条约体系转轨的具体过程。
2022-03-0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

时间口号
1922.7“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
1927.8“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30.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5.12“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45.8“和平”“民主”“团结”
1946.8“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8.12“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摘编自李树新《口号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2-26更新 | 13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


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2021-12-27更新 | 1452次组卷 | 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变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所示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本科课程设置对比表
时期科目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1913年)
修身、国文、格致、家事、裁缝、手艺、地理、历史、教育、图画、算学、音乐、体操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1916年)
修身、国文、读经、家事、缝纫、手工、地理、历史、教育、图画、数学、乐歌、体操、园艺、习字、法制经济、化学、博物、物理、英语

A.民主科学成为价值追求B.学习内容反映男女平权
C.科目设置体现五育并举D.教育理念提升女性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