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体例,展现了匈奴、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和大宛等少数民族(有些超出国内少数民族的范围)的风貌。《史记·匈奴列传》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袭。”……十六国时,匈奴人刘渊曾拜儒者崔游为师,“《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他在称汉王之前,宣称“大禹出于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称汉王时,他又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

——摘编自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90110月,梁启超发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提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梁氏同时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已发达数百年,当时已进入了民族帝国主义时期,而我中国人民正受此民族帝国主义侵害,故“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19022月~4月,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新内涵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A.B.
C.D.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2022-04-24更新 | 620次组卷 | 38卷引用:【市级联考】广州市普通高中2019届毕业班综合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一 明代中国
二 穆斯林世界
三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四 “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
一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二 实力与弱点
三 国际较量
四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
一 金融革命
二 地缘政治
三 赢得战争
四 赢得战争
第二篇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
一 欧洲之外
二 英国充当霸主
三 “中等强国”
四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五 内战与美国
六 德国的统一
七 结论
第五章 “中等强国”的危机
一 世界均势的变动
二 大国的地位
三 联盟与战争趋势
四 总体战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
一 战后国际秩序
二 战争策源地
三 法国与英国
四 幕后超级大国
五 无法避免的危机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
一 “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二 新的战略态势
三 冷战与第三世界
四 两极世界的解体
五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一 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 平衡发展的中国
三 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 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 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 相对衰落的美国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2022-04-1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经济为取向,强调本民族经济权益的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主要形式。这是晚清思想家在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痛苦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深沉而强烈的赶超意识。他们认识到西方立国的基础在于工商,视其为西方国家生存的根本。随着甲午战后清政府面对严峻社会现实不得不在经济政策上进行一些调整,虽是无奈而笨拙的应变,却客观上优化了经济民族主义生成的环境。主张“挽回利权”,对西方经济侵略进行“商战”,提倡重商主义,主张“商业立国”和“实业救国”,这些可以看成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反对西方军事、经济侵略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进步性体现在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焦润明《论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共同市场的形成和势力不断壮大,日本的崛起,都对美国在国际经贸中的地位构成严重挑战。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严重削弱,连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在夺取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内涌起经济民族主义浪潮。由此导致在全球贸易领域,美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最多。使用报复手段,以实现美国依贸易协定所享有的权利,打击所谓外国“不公平”的贸易做法,一直是美国贸易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追求世界霸权获取垄断利润的同时,却又逃避责任,带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同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纠纷不断加剧。

——郭吴新《美国外贸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取向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在实践上的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朱德风趣地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下图是大会中央大礼堂,1941年开始修建,1942年完工。整个礼堂建筑朴素大方、壮观美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这一风格(  )
A.代表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B.源于近代中西文明的互通互鉴
C.反映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D.体现了现实主义建筑显著特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几乎同时逐步扩展到西部。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推动了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的发展。在美国的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明清把大部分土司的品级从三四级降到五级。土司职位世袭。元朝规定继承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明朝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明清时期,持续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内地的郡县制),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边疆治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边疆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成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