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革命使中国人从传统道德或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反对的是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在文学革命方面,主张文学应描写人生,强调社会政治功能,这与儒家的文学思想是一致的。其主要内容都从儒学传统中吸取丰富营养。此外,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接受,仅限于把它作为传统更新的工具,例如,五四新文化派不仅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更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过程,这与儒家的政治理想相通。

——摘编自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材料二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激荡下,急谋改造中国社会的“五四”知识分子,以儒家“大同”理想为价值资源,开始了其探求超越西方模式的尝试,由此而激发了“社会主义”热忱。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包容性。它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建立方式的人间性与其大同内核,与儒家的终极关怀有契合之处。新民主主义文化用中国式的共产主义思想重组民族文化,显示出可观的成功势头。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中国现代化史》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以先进中国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0-08-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A.具有多元面貌B.完全没有联系
C.不存在阶级斗争D.宗教信仰相同
2020-08-18更新 | 396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关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普遍的观点是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内政、军事、外交、财政、经济命脉以及文教的各种权利:中国的一些海港和地区成为他们独占的殖民地:全国各省区被他们所分割:中国陷入了极为贫穷衰落的境地。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在侵略过程中,殖民主义者带进来不少西方先进的制度和现代化工业:中国人出于救亡的需要和对文明的期盼,也曾长期以西方为师,开启并努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外国资本主戈入侵前,不仅自身发展缓慢,而且只是在原社会范围内的循环式的发展,缺乏内在的自我变革的力量,只有经过西方殖民者这些外来的破坏力量,才能推动它向前发展。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关于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近代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屈辱与奋进的交响曲。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不断探索和抗争。

——摘编自郭大松《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要赢得人民,就“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给人民以东西”。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了农民的困境与渴望,坚定地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摘编自张晓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并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探索和抗争的重大事件(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哪些土地政策来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佛教中的“佛”不是造物主,佛和菩萨大多是人修习佛法可以成就的。道教认为人有道心,有先天之性,此为人修道的前提,佛教也认为人有佛性,这是人觉悟成佛的根据。中国的各种宗教基本上是多神教,它们的许多神灵与人的现实生活的要求密切相关。政府允许各派宗教存在,以便教化百姓,一种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各种宗教都必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竭尽全力,根本没有能力去排挤其它宗教的存在。

——摘编自尚九玉《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新教主张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考世界,强化了“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的观念,认为并不存在各种大小不等的天神,而是上帝直接控制宇宙,并非借助各等级的神。新教主张信徒不必去修道院,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就可获得拯救,宗教改革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认为勤勉工作是对上帝信仰的确证。新教倡导“因信称义”原则,可以自主阅读《圣经》,从而否定了教皇。新教倡导“君权神授”的国家学说,并认为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建立民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据李勤《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等文章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宗教相比,西方宗教改革的突出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朋党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士大大阶层内部形成的对立的政治集团。北宋时期朋党之间为控制朝政党同伐异,内斗不休。欧阳修作《朋党论》提出君子、小人皆有党,君子有党喻于道,小人有党喻于利。君主应该亲道远利,重用君子之党安定天下。明清时期朝廷厉禁党争,但党争尤盛……明代东林党人除清议论政、反对权贵外,还强调工商业对国家的作用,这一立场使东林党运动突破了士大大阶层范围,得到市民工商阶层的支持。王夫之认为朋党之争“始于君子,两终不胜于小人,害乃及宗社、生民”。雍正皇帝认为朋党“假同道之名,以济同利之实”,干扰皇帝决策,危害社会秩序必须坚决打击。

——摘编自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

材料二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稳定的政党创度又深刻影响了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英国是现代政党的发源地之一,先有现代政党,然后才形成了现代政党制度。英国政党政治有一个从王权至上之下的党派议政,到议会权力至上之下的政党参政,再向现代大众型政党转型的发展过程。

——刘红凛《政党政治发展与政党制度变迁:以英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明清时期朋党政治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朋党政治相比,英国近代政党政治的进步之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同时面对义利时,要“义以为上”,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明确、更直接地主张舍生取义。董仲舒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指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所以应当“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摘编自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二 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幸福,启掌思想家爱尔维修用求乐避苦的人性主张来反对封建束缚和禁欲主义。英国法学家杰罗米·边沁认为,功利就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功利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就是值得去做的行为;凡是不符合功利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就是不值得去做的行为。

——摘编自柳娟《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义利观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义利观与西方近代义利观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020-04-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日本——原生型B.德国、美国——感应型
C.法国、美国——次生型D.中国、日本——感应型
2020-01-22更新 | 234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届山西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上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9 .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2020-01-04更新 | 696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不断加剧的土地兼并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竭力保护自己数量极少的田产,指望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如此,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的历史时期,稍遇天灾人祸,便倾家荡产。由此形成的以家庭或家族为自保单位的私田占有格局,构成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即小土地分散式经营。这种小土地分散式经营,实质是将有限的土地置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从家庭或者家族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遂以“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了4763件有关圈地运动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的耕地和公有地。而《公有地围圈法》的通过导致出现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仅“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走350多万英亩公有地,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无产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能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必需的能被雇佣的劳动力,在圈地运动中大量产生了。地主圈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摘编自郭娟芬《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英两国农业发展特点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两国农业特点差异的原因。
2019-12-3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9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