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英国中等妇女是最受社会约束的阶层,她们也最先起来进行斗争。“妇女选举权全国联盟”等妇女组织先后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以争取普选权,但英国政府视而不见。一战爆发后,大量妇女听从英国政府劝说到工厂从事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了二月革命,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国妇女争取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1918年英国下议院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

材料二   表:陕甘宁边区关于妇女工作的部分文件

时间颁布机构文件名内容或结果
1937年5月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妇女与男子在选举和被选举权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1937年9月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妇女积极参加国防教育和识字运动,增加她们的救亡知识,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
1939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等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落成,它先后培养了1000余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妇女干部。
1939年4月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原则。
1943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陕甘宁边区妇女的生产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妇女解放相比,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特点,并分析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历史意义。

2018-10-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中西方的教师角色与地位的差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加要传“道”,不仅教人做事,更要教人做人,教师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承者。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国教师则身兼教师(teacher)和牧师(priest)的双重角色和双重担当,使命更为崇高而沉重。

——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

材料二   西方的宗教本身就承担了部分道德教育的责任,因此教育的重点是在法律、民主制度的保护下由教师教授学生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古希腊时期,各行各业有专门知识和技巧的人也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中世纪后西欧的僧侣获得了教育的统治地位。教育渗透着宗教神学的性质。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文化中教师角色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文化中教师角色差异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善人为帮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对于如何实现“无讼”,孔子提出的是一套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为政在人的治理方案,总体上是以德去刑。汉代一些地方行政司法官吏,在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礼教、政教对社会的指引作用及刑罚对犯罪的禁止功能,综合治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例如:秦彭“准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东汉刘矩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子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愤怒)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等。

——摘自胡仁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儒家化及共历史启示》

材料二 罗马法是在古希腊自然法理念的感召下,经千余年的历史筛选而鼎立起来的传统私法文化之源,由于罗马法学家一开始就以自然法为指导,诠释着以市民法和万民法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并亲历种种司法实践,在几个世纪中ー贯以往。他]形传统的诉讼指导、诉讼参与、撰写契据,解答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现实问题,使他们的解答常常必须被审判者所接受,直接作为判案据,这大大推动了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加之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对外文往日愈频繁,国内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法律的确认和处理已是罗马国家不可替代的必然手段,因此,罗马民间才靠着罗马法学家的活动成了有史以来的“法制帝国”。

——摘编自张蓉蓉等《罗马私法一一自然法的法律表达》


(1)根据材一并结冷所学知识括指出汉代社会治理的发展,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古罗马与中国古代在社会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住房紧缺,形成大批贫民窟。1879年,纽约市通过专门法案倡导新式住房设计,改善贫民住房情况,但直到1908年还没对住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他城市更是一拖再拖。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640套。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署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住房矛盾日益加剧。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出了住为民需、增建屋舍的主张。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在土地法的框架下陆续出台多种房屋救济法规。1930年《土地法》和1938年《内地房荒救济办法》均规定在发生房荒的时候兴建公营住房以救济难民和贫民,但政府力量有限,房屋救济更多依靠私人房屋。抗战爆发后,由于私房房租猛涨,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三部房屋租赁条例,在战时和指定区域施行房租管制和强制空房出租等严厉措施。然而这些措施遭到了房主的抵制,加之没有专门机构去监督执行,实施效果不容乐观。

——摘编自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相比,国民政府住房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020-11-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在路易十四看来,卢浮宫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 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 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 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博物馆开展公民教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流出宫外。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 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并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大量档案书刊,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解放战争时期,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1995 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线合所学知识,分析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政治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的共同贡献。
2020-06-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执行“值百抽五”的低关税税率。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才争取到关税自主权。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物价上涨,这一税率曾经经过几度修订,但平均税率从未真正达到过5%的水平。即使是标榜自由贸易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进口税率往往也比中国高得多。例如1859年英法签订的互惠关税协定,平均税率达到15%.……废除协定关税制度,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成为近代中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必须之举。

——摘编自江争红等<关税修订与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1927—1937)》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实行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还渐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离新技术产业发展。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关税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同时期,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平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鬼神现念统治医坛的情形,医学战胜了术成书汉代的《费帝内经以阴阳五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创立医载有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于传投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袖,思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之观念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目》是一中医药学的总性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稿自经《中医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片战争后,西圆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救堂一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它们为外四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会组联系密切,能即时输入新技术使毅会医院在中国保棒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粒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面被打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一些进入士推带西医,甚至视中医为伪科学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博维康《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医大量传入中国的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前中医药学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019-09-0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