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一

领域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天文地理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0世纪,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腊人托勒密关于太阳轨道和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科学技术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思想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启发西欧的思想文化。
医学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一书中把脉象区分为48种,其中有35种与中国的脉象名称相同。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影响衰落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向警予(1895~1928),湖南溆浦人,出生于商人家庭。1914年进入长沙周南女校学习,并在此与蔡畅相识,又通过她认识了蔡和森、毛泽东等人。1916年,向警予毕业后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在家乡创办了一所男女合校的学堂。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创办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向警予是最早的成员。1919年10月,她与蔡畅发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其后和蔡和森、蔡畅等人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留法期间,她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结合国内情况,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理论。1921年,向警予回国后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妇女工作。她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斗争结合起来,领导上海各界女工参加了斗争,直接指挥了闸北丝厂和南洋烟厂等多次罢工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她领导上海妇女界参加席卷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向警予转入地下工作,资助并支援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928年3月,向警予不幸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她不惧敌人威胁利诱,同年5月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据丁新约、王世奎《中国共产党英烈志》编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向警予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向警予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所作的贡献,并指出她身上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2020-07-2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文献《尚书·禹贡》记载舜、禹之时中国人的“天下”大致范围是“东渐于海,西披于流沙”。《穆天子传》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西游的最远之地是昆仑山以西的“西王母之邦”。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人的视野不仅扩大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甚至远达东地中海。东汉以后与南亚、中亚、日本的宗教、文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盛,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元代蒙古帝国曾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

材料二   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到古风时代末,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这个希腊人的“世界”最东面包括印度,西面则到了直布罗陀海峡,北面远达极北地区,南至非洲南端。16世纪之前除了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之外,西方人对东方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16世纪之后欧洲人的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

——以上材料根据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探索有何特点,说明“天下”观被“世界”观念所取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及其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在探索方向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中西长期隔绝的历史原因
2019-04-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汕头市2019届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左右,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大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收养设施的兴废与地方官的热情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对穷民收养设施具有热情的官员离任的时候,其财源则迅速地被侵占或掠夺。

——摘编自《宋史》等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英国教区济贫多实行给予居家的穷人以院外救济的形式。1601年,英国通过《济贫法》,确立了各教区依法负责照顾教区内的穷人,并设立济贫院,其资金来源于地方的济贫税。1802-1803年,14611个教区有3765个济贫院,每个济贫院平均有22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从1802-1803年的年均530万镑增加到1817-1818年的年均930万镑。19世纪70年代,当局对济贫院制度进行改革,把院内贫民划分为值得救济者和不值得救济者,对于不值得救济的贫民实行强制劳动制度。同时,改善济贫院的环境,增加济贫院的设施,改善济贫院的伙食等。院内救济的贫民由1870年的15万人增加到1912年28万人。20世纪,济贫院在许多地区成为当地最大和最重要的建筑,最大的济贫院为1000多人提供食宿。

——摘编自郭家宏、唐艳《l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居养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济贫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   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妇女经济的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