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宋代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离婚。到明清,妇女地位下降,像李清照那样的文学家再也没有了。这说明
A.宋代的集权专制尚未强化
B.明清时期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C.商业发展影响妇女的地位
D.理学观念在明清时期被民众普遍接受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

——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

——摘自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权利制衡意味着强制性的对话,有利于促进利益均衡。比如:2006年纽约地铁工人大罢工,最后,一方面工人的养老金低贡献率得以维系,另一方面工人又必须略微提高对医疗保险的贡献率,同样是“斗争双方”都必须做出妥协。……一个充分制衡的政治制度,等于无形中增加这个制度里的“协商点”,从而尽显消减公共政策中的专断性……当无数普通民众开始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欣赏艺术品,去林肯中心听歌剧,坐在咖啡馆里聊政治,谈论貌似“事不关已”的全球变暖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民主最后的结果不仅是“大量贵族的平民化”,更是“大量平民的贵族化”。

——摘自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美国政治与古希腊、中国相比的优势及其作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同时,初步创立了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仁宇尤其强调“1689年”的理解。
7 . 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才女文化”的繁荣,这些女性靠文学创作和鉴赏批判来传承妇女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刻印女性书籍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和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这些妇女……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活方式。
——(1993年)(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绪论
材料二:恩格斯提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以使妇女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妇女解放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是必须“依靠现代大工业”,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里,才可以想象妇女能够真正得到解放;第三个先决条件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最终,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是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请回答:
(1)分析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才女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恩格斯提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近代中国女性何时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3)欧美近代女权运动开始于19世纪中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条件。
(4)新中国成立后,如何确保妇女的权利,请结合1949—1956年的历史加以说明。
2016-11-27更新 | 3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揭阳一中高二下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的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材料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说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材料一 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材料二 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的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材料三 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20世纪起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成“文明”, “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与古希腊文明的什么因素有关?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举止要求特别高而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2)材料二中,“文明”作为区别于野蛮的开化状态的意思,反映了18世纪法国的什么思想潮流?有何影响?
(3)阅读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的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吸收了当时世界上哪些物质文明的成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