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

——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

——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

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

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整理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意大利史学家竞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3-0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二所述的中英“礼仪之争”。
2022-09-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年间,一些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近代的地理、天文、历算和医药等科技知识,逐渐为一些中国人所接受。而此时,明朝政府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急切需要一剂"救世良药”“一些正直和大度的人,关心对一种没落和腐朽的政权进行改革”。于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一批开明的士人走到了一起。

——摘编自彭勇《明史》

材料二   西学东渐是件好事,它曾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是如果把这一文化交流过程看作是单方面的西方文传入中国而使中国人民受益匪浅,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一文化接触本身也是中国文明传入西方的过程,也可以称“它“中学西渐”。事实上,随着欧洲人来到远东,反映中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量物品如丝绸、瓷器等被不断运往方,极大丰富了西欧人的生活。他们所寄回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情报令欧洲人耳目为之一新,使西欧无论官民僧俗都能对遥远的中华古国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这一时期大量中国图书被带到欧洲其种类之丰、涉及范围之广令人惊叹,为欧洲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科。

——摘编自徐均平《试论明末西学东渐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西学传入中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中学西渐”的原因。
2022-06-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A)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进入20世纪后,美国经济快速赶超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已经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超过了英、法、德、日的总和。1925-1927年,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多重推动,房地产业经历了疯狂扩张。1926年,新开工建筑物估值达到121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12.41%。1919-1927年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达到10.52%。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两千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7.5万人口,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19231926年,佛罗里达的人口呈几何数增长,而土地的价格升幅更是惊人。棕榈滩上的一块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竟高达400万美元。但19269月一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飓风引起的海啸将佛罗里达的两个城市夷为平地,这次天灾摧毁了13000座房屋,415人丧生。1926年底,迈阿密的房产交易量从1925年的10.7亿美元急剧萎缩到了1926年的1.4亿美元。许多人纷纷抛出自己手中的房地产,导致房价暴跌。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果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陆中平《美帝国主义下的资本世界》

材料二:进入本世纪,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改革在新的一波房地产投资热潮的推动下迅速升温。到2021年房地产投资升高到14480.75亿元,占社会总投资58620.28亿元的24.7%。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期望房地产业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使用的方法包括,退还个人所得税,降低交易契税,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加大房地产业扶持力度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开始迅速窜升。 2000年的上海的房屋每平方米均价为3326元,到2021年时均价已上升至76385元,涨幅达到92%。2001年,上海只有4%的住宅售价超过8000元/平方米,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16%。到2021年第一季度,有40%的住宅成交价格超过28000元/平方米, 而市中心的房价更大多已经突破76000元每平方。与此同时,在近二十年间,中国大陆其他城市的房价也几乎以同样的增速在不断向上扬。与之相对的是,许多城市也同时出现了居高不下的房屋空置率和形形色色的炒房团与地产投机。

——陆羽《21世纪中国地产报告》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初期美国房地产业繁荣与破灭的原因分别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美两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有何异同?
(3)综合材料,你认为政府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上应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
2021-1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把学习射、御、舞当作人自身修养的必须内容看待,是推行“礼”的具体工具。这种思想教诲人们不要执着地向外开拓,而要潜身于所谓的自省。人们往往表现为知足常乐,不为人先,影响了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和谐的整体化伦理。汉武帝之后,大一统思想强调自然界整体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体育观念影响很大。宋明理学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成员的服从意识,俯首帖耳、顺者为孝成为青年人品格的理想要求。对于以“动“为基本特征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形成了无形的屏阻,这为重文轻武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清代更是忠实地借鉴了宋明理学的做法,在统治者对儒学的极力推崇中,进一步完善了传统体育观念从文武并重向重文轻武的转变。

——摘编自王京龙《儒学发展对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等

材料二:希腊哲学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亚理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他提倡开展体操活动,认为这是最适合身体锻炼的方法,体育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和心灵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体育价值的认识成为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精神源头。

——摘编自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18946月,在顾拜旦的努力之下,国际体育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4月,第一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在它的故乡-雅典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共有来自欧洲、美洲和澳洲的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这成为近代世界体育史上的壮举。虽然规模很小,内容单一,也不够规范,但它是一个火种,一支火炬,100多年来,以燎原之势,照亮了五大洲。

被称为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一面旗帜的张伯苓,主张把体育作为必备课程,同学生一起到户外打球、跳高、跳远、骑自行车……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他还积极传播奥运理念,倡导体育强国,为国人绵延不绝的强国梦第一次注入了奥运元素。19071024日,他呼吁:“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1908年,几个南开学生在《天津青年》上撰文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运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摘编自王德蓉《奥运先驱张伯苓》、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之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对体育认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奥运会兴起的背景及近代中国追逐奥运梦想的原因。
2022-03-29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贫困治理是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技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才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贫困治理工作的认识。
2022-03-0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妇女进入教师、护士、职员等行业,也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力,由此推动了社会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1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

——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妇女解放的认识。
2021-11-09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的物资供给主要依靠漕运,汴河水道运输繁荣。但运河在宋金年间,因黄河决口,下游“夺淮入海”等原因变得残破不堪,故需要寻找南北直通的运河路线。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只有山东会通河是新开凿的,其他各段在元代以前多有旧迹可循。山东段工程共分为两段进行,一是开挖济州河,二是开通会通河。工程于1289年完工,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面贯通。至此,京杭大运河自江淮北上,进入山东后,循山东西部穿越鲁西平原,过德州入直隶,济宁、临清、聊城等新兴市镇迅速崛起。运河维持了五百多年的畅通。

——摘编自朱汉明《京杭大运河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运河的先例。1760年代末,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运河在大宗货物,尤其是原料一一煤的运输中作用更加显现出来。到1835年伯明翰一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仅仅七八十年时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运河体系,将各工业中心和主要河流连接起来…大量工厂沿着运河兴建起来,没有运河,工业将す步难行。切斯特菲尔德运河的通航刺激了数十家制铁厂的建立。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疏通完成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一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据统计,在整个英国运河业发展中,有370万英投资没有获得经济收益。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及其对当时山东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修筑运河相比,英国近代运河业发展的特点。综上所述,从国家管理角度谈谈你从古今运河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