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利最早源于欧洲各国实行的对相关新技术产品所赋予的特许生产令状。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2),这种君赐特权制度逐渐异化为英王增加王室收入的一种手段。这种状况完全背离了制度的立法目标,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商人都对该制度深恶痛绝。1624年英国废除了原有的英王特许制度,重新颁布了一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保护先进新兴技术、鼓励技术进步的法律——《反垄断法》。由于英国较早颁布了关于专利的有关法律,当时的英国工业在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取得了各种巨大的创新成就。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继英国之后,美国国会于1790年制定了美国第一部专利法。

——摘编自毛克盾《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

材料二   真正将西方专利制度思想引入中国的是洪仁玕,他在《资政新篇》中对专利制度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1882年郑观应等人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但该专利不过是对当时西方已有工艺的引进,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境内没有出现过一家私人投资的新式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厂。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揭开了近代中国专利立法的序幕。清末新政时期,商部在1904年咨文各省,要求严格并规范专利审批。在此期间清政府虽一再下诏劝商惠工、奖募创新,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著作权律》等,但始终未修订一部正式的专利法,以致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摘编自姚秀兰《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建立文明以来,社会治理结构表现形式各异。中世纪的欧洲,代表教权的教皇、主教和代表世俗的国王、贵族和骑士各把持一部分统治权,统治阶层依靠世袭获得权力和头衔,国家管理人才是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挑选,造成管理者脱离民众,最终导致文明的停滞。中国隋朝开创了人才选拔体制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使诸多中小地主等普通大众进入国家管理机构。唐代以后各朝继承完善科举,四书五经作为科考的必读之作,将孔孟贤哲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灌输给读书人,形成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国家开科取士,网罗人才,政府官员均出自科举,保证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明朝时,通过传教士,科举制度被介绍到欧洲,19世纪英国按照科举制度的原则选取公务员且沿用至今。

——摘编自邱甫钰《从中国古代发明创造谈中国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与古代中国在社会治理上的差异。并概况中国科举制度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19世纪中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内忧外患双重矛盾的交织下,中华民族面临着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唯我独尊的天朝上国的封建农业文明逐渐无法抵御更加开放、更具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野蛮侵略,中国逐渐陷入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潭,日益沦为西方侵略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场所,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在西方列强炮火的震撼下,在被“蕞尔小国”羞辱劫掠后,走什么样的道路一次次摆在了各个阶层、各个团体的面前。基于旧邦新造理念下的道路选择总是显得进退失据、趔趄笨拙。不过,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国发展道路(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华民族重新选择发展道路的原因。从不同的阶级角度,简述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的救国之路及其意义。
2021-05-0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民族思想强调以华夏为主体,其他民族为补充的民族关系认知体系,体现了大一统思想和现实中谋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致的。

在孔子看来,华夏与夷狄文明发展程度是不相同的,华夏文化先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相对于华夏文化而言落后,但是孔子持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各民族之间要进行文化交流、和睦相处,达到“和合”的目的。

孔子认为对夷狄也要有仁爱之心,主张不分贵贱、地域、国别,更是不分族类地进行博爱,施仁爱之心,感召和教化四方夷狄之人,实现各民族的和平共处。

孔子还认为:行周礼者为华夏,拒周礼者为夷狄。只要对“四夷”,实施“忠”、“信”,就可以感化落后民族,接受周礼,变为华夏。

孔子的民族观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一,它对凝聚民族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的民族观有着民族平等思想的因素,看重民族意识和强调民族大义,而这些对后世的影响也尤为深远。

——摘编董强《孔子民族观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况孔子关于民族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民族观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合理性论证的范式流变,是一个西方政治社会生活主题的变迁所决定的过程。

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从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中苦苦挣扎而脱胎出来的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是革命。这一脱胎的过程,在近两个世纪的时日里,伴随着一幕幕由刀剑、枪炮、绞架、断头台组成的革命场面。这场革命的根本含义,是要最终解决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从封建君主手中向资产阶级贵族手中转移,因而这是一场向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签发历史出生证的革命。这一场革命的旗帜上写的是“自由”、“平等”、“独立”、“人权”等等理性原则。

历史学家们发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秘密之一,就是要解决当时在英国已基本解决的地产私有制问题。近代民族国家乃是君主制国家的直接对立物,它以工商业发展和流动的资产为基础,和市民社会实行着分离,因而是在社会意义上具有形式的普遍性的国家,是形式上获得独立化的人的国家。

——摘编周毅之《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合理性论证的范式流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一部美国史,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移民主动地、愿意而且必须适应这个社会的政体、语言、文化、风俗,并接受其核心价值理念。所以,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是黑人争取人权、后续移民做“美国梦”的最大目标。没有民族建构历史基础的美国,通过“美国信念”的核心价值将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同化其中,在认同主流文化的基础上保持了多元性,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并造就了现在国家的繁荣。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孕育、发展、交融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自新,铸就了多元体、共生互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中华”是超越了具体族群的政治共同体概念,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传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把解决民族问题同解决社会总问题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力并造就了现在国家的繁荣。

——摘编《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在民族方面的差异。
2019-10-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神话产生一千多年后,在西方文学中得以发扬光大,其中的美神阿佛洛迪忒,成为彼特拉克笔下美丽的劳拉,而爱神厄洛斯的世界则是《十日谈》抒情笔意所在……希腊神话中,诸如海神、冥王、战神、农神、太阳神、智慧女神等,多数在外形上无异于人类,他们既需要膳食、休息,也有虚荣心,嫉妒心,个性张扬,放纵原欲,尽情地享受现实世界生活。

——据《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

材料二   中国古典神话中的诸神多数是将与农业有关的动植物拟人化,身上彰显了凡人无法企及的自制力,是世俗道德的楷模。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后稷教人栽种五谷,天下得利;嫘祖发明并且传播了养蚕缫丝,被后世尊为“蚕祖”;神农尝尽百草,一日遭遇七十毒;弈救百姓冒死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王亥教人驯养动物……

——据《中西方神话人物形象再比较》

材料三   在晚明冯梦龙的作品中,一改唐宋神话故事《白蛇记》中“蛇女”的妖气,“蛇女”演变成为活脱脱的市井泼妇。铁石心肠的金山寺法海和尚,扬言“替天行道”,极力阻挠“蛇女”与书生许宣婚姻,“蛇女”对法海破口大骂,其形象直爽真实,即使拥有法力,白娘子仍然选择帮许宣打理药铺,挣钱过活。

——据《白蛇传传播主题的嬗变及其文化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腊神话后来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诸神”与希腊“诸神”的不同之处,概括说明中国古典神话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白蛇”形象变化,简析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西文化交流始于西汉,双方主要通过遣使访问、通商、传教等途径引进外来文化和输出本民族的文化……至隋、唐、宋、元、明时, 中国重新统一, 经济繁荣, 政局稳定, 陆路及海上交通得以恢复和发展, 中西贸易、文化交流再度繁荣。仅在 643—742 年, 东罗马派使者往唐都长安的次数就有七次之多……从宏观上看,16世纪以前传到西方的中国文化以物态文化为主,如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

——摘编自李翠玉《“东学西被”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奇怪的是,政变扑灭之后败走海外的康梁,其政治态度和文化取向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亡日本的康有为,成为保皇党的领袖,政治上站到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文化观念上,进行了欧洲十一国游的康有为也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他否定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化观和天赋人权说,退回到尊孔保皇和道德本位论的传统之中。

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后来介入了晚清和民国初年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之后,才退出风云诡谲的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西游。回国之后的他,在饮冰室著书立说,潜心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晚年,他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表现出文化选择上的巨大变化。

——摘编自王惠《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戊戌维新思想家晚年文化选择转向的原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梁思想转变的原因,并指出对待中西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2018-12-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中外妇女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监护法》对妇女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如果她们出现在其他诸如法庭等一般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起在座男性的惊奇和不满……墓碑、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纪念性铭文都宣扬理想的妇女行为,这包括贞洁、节制和娴于织毛活之类的女红。

——《剑桥插图罗马史》

材料二   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当时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三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的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年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压迫妇女的不是男子,而是‘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他在《战后之妇女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妇女运动只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才能得到胜利。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古罗马对妇女有哪些限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近代西方妇女地位改变的原因。概括材料四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妇女地位变化总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