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翻译活动

材料一   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3次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

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

——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8—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2003年,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1万种;2003年至今,出版翻译作品已超过数十万种。在积极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的翻译家也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成外文。2011年中译外第一次在比重上超过了外译中,使中国翻译市场从输入型为主转变为输出型为主。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增加比较快的一个突出领域是中国的时政类信息,包括领导人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文版刚一面世,就有16个国家的出版机构签约翻译出版非通用语种版本。

——摘编自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翻译高潮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3-06-03更新 | 28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现代化与反现代化】

材料一   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即“反现代化”,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试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滤。反现代化如果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而使镜像与真相合为一体,那么爆裂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材料二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中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不可能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全面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2023-06-02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主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2023-04-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川幕府于1811年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1862年更名为“洋书调所”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日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培养“译员”、“通事”,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印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卿崧《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是我党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2009年间,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达9763种,出现了以“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系统对外译介中华文化的精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已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

——摘编自《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回顾——以中国外文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2022-12-16更新 | 9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城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变化表

时间基本情况
192719371929年中共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上杭县才溪乡成立了第一家合作社——劳动互助组,后出现多种合作社,但以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为主,多是农民自发组织的。
19371949主要分布在陕甘宁、晋察冀等边区,以经营综合性业务为主。到解放前夕。全国已有合作社达3万多个。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覆盖整个解放区的供销合作社网络。
19491978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初级合作社逐渐发展到土地集体化的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体制。
1978年后从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逐渐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推动了农村合作社迅速发展,到2011年,全国已有超过35家的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占我国农户总数的10%。

——摘编自张晓倩《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二   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合作社的思想、理论和合作社运动的发祥地。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运动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宪法到有关立法,对合作社诸多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西欧各国农村合作社十分发达。到70年代,法国五分之四的农民、西德二分之一的农民、丹麦的几乎所有农民都参加了合作社。西欧各国合作社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工商综合体,如法国合作社系统在全国牛奶、猪肉等收购中分别占52%、64%,西德合作社系统供应了农民所需农药的70%、化肥的67%。不仅如此,西欧各国的农村合作社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也发挥重要作用。19751976年度的法国谷物出口中,合作社系统占4050%;丹麦合作社系统占全国黄油出口的90%;意大利全国合作互助同盟在非洲和拉美非常活跃,业务也非常广泛,它的对外营业额达16亿美元。

——摘编自戎殿新《战后西欧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合作社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2-10-08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希腊世界中国
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
公元前406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403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387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54魏齐桂陵之战
公元前338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24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18(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
公元前260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323年-

公元31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

——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藏书楼,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满足皇家或官府的利益和其他一些需要而设立的,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看到这些藏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创立强学会,学会创设了具备近代图书馆性质的“书藏”,所列图书主要用来“启迪民智”,但四个月后就被查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创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到1914年,全国除个别省外,共创建了省级公共图书馆18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也直接参与了图书馆的工作,如:1919年秋,恽代英等人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但一年后湖北兵变,书社在战火中被焚毁殆尽;19207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了一个公开发行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书刊的文化书社。

——摘编自赵玉光、文玉萍《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公共图书馆在英国逐步兴起,它们由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且主要集中在工业城镇,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是英国以及世界图书馆界的巨擘,该馆建馆的藏书除一部分来自皇家图书馆外,大多为私人藏书汇集而成,许多伟人、学者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77年在伦敦成立了英国图书馆协会,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图书馆协会之一。该会成立后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同时开展了国际协作。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面临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发展的特点。
2022-05-1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考前冲刺(十)历史试题
8 . [中外文明交流与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札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时间表现
第一次1862年-19世纪末分别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广方言馆(1864年)、武吕自强学堂`(1893年)4所外语学府,形成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第二次1919年前后.1911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诞生了一批学术界的巨子竺可桢、茅以升、胡适、林语堂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
第三次1945年抗战胜利后194812月,国民政府公布《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8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1946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
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第五次1964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
第六次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域,悬让世界了解中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外语教育就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材料三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科举制度),FamilyFontractResponsibility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China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已经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

——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


(1)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两个时期)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2022-04-20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潜江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院,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的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到1948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1949年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1010日,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博物馆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博物馆的时代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认为,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生活丰厚,器用便利,然后端正德行加以节制,"三事"之说兼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是比较全面的观点。从历史看,中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从世界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西方文化自希腊以来,大体上是建筑在商业上的,强调物质的文明。盖商业文明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而为流动的、进取的,遂有强烈之战胜征服欲。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求民主,此乃与其战胜征服之要求相呼应。其文化,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留存后世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