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16—18世纪,“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是以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不过起初宗教交流就很活跃。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士因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宫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在皇室中发展了许多教徒。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耶稣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汤若望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

——摘编自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开放史》

材料三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诏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迅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对当时中国和欧洲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泠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文艺复兴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2020-11-0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外国语与汉语之间互相借词使用,由来已久,成为印证历史发展的缩影。

材料一   秦朝到明代中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China(瓷器)、silk(丝)等几个音译借词。明代晚期到辛亥革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吸收了闽粤两地的语言发音习惯产生的音译借词,如Moyune(婺源茶)、Tsatlee(生丝)Coolie(苦力)等词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有关饮食的有:bokChoy(小白菜)等;2.有关植物、水果的有:1ongan(龙眼)、ginseng(人参)等;3.有关商业组织、文化习俗的有:hong(商行)kowtow(叩头)、KungIteiFatChoy(恭喜发财)等。

——据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以来,出现了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的现象,尤其是1921年至1958年期间。例如: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红军(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苏维埃(совет)、马克思列宁主义(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等。50年代,一款苏联女士服装风靡我国,这就是被我国女士称为布拉吉(платье)的连衣裙。

——据玛利娅《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的分类和分析》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汉语借词越来越多地涌入英语。如: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one Country,two system(一国两制)、Four books(四书)Five C1assics(五经)、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kai shu(楷书)、Taichi(太极)等。

——据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期前后英语借词汉语现象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语借词汉语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英国中等妇女是最受社会约束的阶层,她们也最先起来进行斗争。“妇女选举权全国联盟”等妇女组织先后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以争取普选权,但英国政府视而不见。一战爆发后,大量妇女听从英国政府劝说到工厂从事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了二月革命,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国妇女争取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1918年英国下议院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

材料二   表:陕甘宁边区关于妇女工作的部分文件

时间颁布机构文件名内容或结果
1937年5月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妇女与男子在选举和被选举权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1937年9月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妇女积极参加国防教育和识字运动,增加她们的救亡知识,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
1939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等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落成,它先后培养了1000余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妇女干部。
1939年4月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原则。
1943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陕甘宁边区妇女的生产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妇女解放相比,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特点,并分析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的历史意义。

2018-10-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住房紧缺,形成大批贫民窟。1879年,纽约市通过专门法案倡导新式住房设计,改善贫民住房情况,但直到1908年还没对住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他城市更是一拖再拖。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640套。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署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住房矛盾日益加剧。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出了住为民需、增建屋舍的主张。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在土地法的框架下陆续出台多种房屋救济法规。1930年《土地法》和1938年《内地房荒救济办法》均规定在发生房荒的时候兴建公营住房以救济难民和贫民,但政府力量有限,房屋救济更多依靠私人房屋。抗战爆发后,由于私房房租猛涨,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三部房屋租赁条例,在战时和指定区域施行房租管制和强制空房出租等严厉措施。然而这些措施遭到了房主的抵制,加之没有专门机构去监督执行,实施效果不容乐观。

——摘编自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相比,国民政府住房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020-11-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又一影响较大的救国思潮。20 世纪初,张謇曾对实业作过这样的解释;“实业者,西人赅(包括)农工商之名。”并认为:“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于棉之稻麦,类于铁之煤为从要,其它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为次要。”郑观应认为,中国商务之所以不能振兴,其原因“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仅能病商”,并提出了革除这一弊政的具体办法:一是设立商部,二是“重订税则,厘正捐章”;三是设商学;四是设立商务所;五是委任熟悉商务的大臣主持商政。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材料三:孙中山提出革命进化的观点。他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止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力的进步”。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有识之士振兴实业的主张并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进化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0-10-1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旧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在路易十四看来,卢浮宫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 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 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 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博物馆开展公民教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流出宫外。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 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并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大量档案书刊,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解放战争时期,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1995 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线合所学知识,分析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政治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的共同贡献。
2020-06-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执行“值百抽五”的低关税税率。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才争取到关税自主权。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物价上涨,这一税率曾经经过几度修订,但平均税率从未真正达到过5%的水平。即使是标榜自由贸易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进口税率往往也比中国高得多。例如1859年英法签订的互惠关税协定,平均税率达到15%.……废除协定关税制度,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成为近代中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必须之举。

——摘编自江争红等<关税修订与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1927—1937)》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实行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还渐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离新技术产业发展。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关税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